刘辰露
中核新能核工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太原 030012
目前,随着近些年国家对建筑行业节能环保的相关要求,装配式建筑已逐步作为国内新的主流建筑形式而取代传统建筑。然而,装配式建筑在国内还处于发展初期,成本也处于不易管控的阶段。为此,对装配式建筑成本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装配式建筑全称为预制装配式建筑或住宅,是指将建筑所需的部分或全部结构构件在工厂加工生产,然后用机械运输到施工现场,使用可信任的连接技术进行组装,从而形成具有使用功能的建筑物。与现浇施工工法相比,装配式施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利于绿色施工,是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1]。
装配式建筑和现浇混凝土成本差异主要在施工阶段。对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而言,其施工阶段成本可以按照制构件生产、运输以及现场安装三个阶段进行划分。其中,构件生产阶段所产生的费用包括人材机费用,管理费、利润、税金、相应模具的摊销、构件临时堆放保护费用等;构件运输阶段的费用包括构件装卸费、运输费;构件吊装阶段的费用包括现场临时堆放保管费、吊装费。
(1)装配式结构形式对成本的影响。对于目前的装配式建筑而言,大多采用以下三种结构体系:装配式框架体系、装配式剪力墙体系以及装配式框架-剪力墙体系。根据相关文献显示[2],在预制率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选择装配整体框架体系单位成本费用最高,框架-剪力墙体系单位成本费用最低。(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成本与装配率和建筑高度的关系。装配率是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成本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装配率越高,则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而言,一般建筑越高,施工难度越大,所产生的相应措施费也越多。在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主要用于小高层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两者在相同装配率的条件下,所需费用是不一样的。根据《装配式建筑消耗量定额》,整理相关定额费用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①在建筑高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装配率越大,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单位面积的定额预算费用越多。②在同一装配率下,装配式混凝土高层建筑单位面积的定额预算费用要高于装配式混凝土小高层建筑。③对建安费而言,建筑高度大致相同,随着装配率的提高,单位面积的材料费和规费越高,人工费、机械费、组织措施费、企业管理费以及税金越低。
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是实现建筑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对于装配式住宅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注重设计人员素质培养。即要求专业设计人员要不断学习,以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提高出图质量。(2)做好全过程的设计流程管控。即应加强设计单位、构件生产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的交流,在充分理解建设单位的意图前提下,做到设计利于构件生产以及现场吊装施工。(3)做好构件拆分以及预制构件节点的优化。主要目的是避免后期出现无法生产或无法施工的现象而导致设计变更,且能够减少在设计变更上产生的费用。
对成本控制来说,预制构件生产阶段是十分重要的阶段。对于生产阶段成本控制,提出以下相应措施:(1)对生产工人进行培训。如对生产工人进行岗前培训,进行技术交底,做到多、快、好、省的完成构件生产等。(2)管理系统化。如做到订单与生产计划的合理统一,减少库存;按照生产计划,对重要资源进行限额领料制度;合理安排人员,避免生产人员不足或过多等。(3)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生产工艺。如应根据预期目标选择不同相对应的生产工艺类型,避免生产工艺选择不当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增加等。(4)质量控制技术措施。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落实生产管理人员质量责任制度;进行源头到进场、使用全过程控制,保证原材料质量;保证按图施工,按技术标准进行制作等[3]。
运输阶段的控制的关键点在于构件的装载方案、车辆选型、路线选择。成本控制措施如下:(1)确定装载方案。装载方案是影响装载效率的关键因素。对于不同构件,应选择相应合适的装载方案并进行优化。(2)选择合适的装载车辆。预制混凝土构件具有形体不规则、体积大、质量大等特点,故应根据其特点及运输路况(限高、限宽及限行)等进行车辆选型。(3)选择合适的运输路线。对于路线的选择,构件厂与施工现场的距离越近,运输运输成本会更低,但除了距离外,路况也是需要认真考虑。
施工安装阶段成本主要探讨吊装预制构件产生的相关费,其成本控制措施具体如下:(1)结合实际情况,综合选择相关施工机械,做到施工机械满足施工要求的同时,还能使其成本最小化。(2)对工人进行岗前培训,对材料进行严格把控。(3)通过熟悉工程施工特点及环境,根据工程进度进行物资配置计划,加强技术交底,合理布置施工平面图等技术保证措施,优化施工组织计划。(4)根据不同种类预制构件所具有的构件尺寸、力学性能、构件形状构件重量等特性,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及吊运技术要点。
综上所述,装配式住宅以其绿色环保等优势成为国内建筑业争相推崇的趋势。然而,目前由于技术和结构形式等方面的限制,我国装配式建筑的造价还较高。因此,降低装配式建筑的造价,提高建筑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仍值得相关人员进一步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