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华
普惠金融,译自英文“In-clusiveFinance”,现代“普惠金融”服务理念的出现可谓是应运而生。因为基于银行本身的特质,如若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金融资源的供给容易出现地区金融资源供给不平衡的问题。金融资源容易流向经济发达的城镇区域,对于偏远、农村地区则供给不足。20世纪早期的实践更多是注重援助的社会福利性,这种不计成本的援助性金融不仅不能解决低收入者的贷款难问题,更是给银行本身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这种体现出“四性”,即平等性、营利性、全面性、公平性的现代普惠金融服务理念逐步形成。
自2015年11月以来,国家层面发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制度、办法等,对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并着力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诸如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定向降准、降息减费、降低普惠金融贷款融资成本等政策。
鉴于此,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采取各项措施进行落实。大型商业银行在建立了专门的业务管理部门的同时,扩大了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不约而同地在广大农村地区增设普惠金融服务点,如中国建设银行的“裕农通”、中国农业银行的“金穗惠农通”。与此同时,持续加大了在该领域的信贷资源配置力度。基于客群特点及防范风险,借助数字化及移动互联技术,不断创新产品设计,由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甚至全流程线上产品,着力提升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如建行“小微快贷”。其他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增加小微专业支行,加快推进小微金融线上线下O2O轻型化便捷服务。
主要体现在业务考核、差别化经营管理以及风险管控方面的制度尚不够健全,甚至存在空白点。
尤其是在目前的疫情之下,普惠金融客群经营不稳定,该客群的信息搜集方面也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那么对于银行而言,则存在风控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相应地,也会带来普惠金融信贷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这是本文重点分析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与乡村金融发展息息相关。但从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抵押担保能力不足。可抵押物一般是农业生产用具、牲畜、房屋、田地这些都难以变现的物品。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变现难度大。有关政策在实际推行中速度慢,实施过程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各种困难,且资产难以处置、变现。加之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明显,容易受到自然、市场环境和地方政策的影响,导致抵押担保欠足。第二,乡村信用体制不健全。信用是金融服务的核心评价标准,受各类因素制约,乡村普惠金融客群的信用信息的收集面临问题,难以做到全面、准确、及时。农村地区目前的信用体系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如对信用体系建设的认知度、社会化程度、信用观念的培养力度、信用缺失的惩戒力度等,从而增加了贷款风险。第四,损失补偿有限。目前涉农保险多为政策性保险,不同程度地存在难以满足农产品价格质量、土地流转等保险需求,且覆盖面窄的问题。
商业银行根据普惠金融业务的特点不断优化内部经营管理架构,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激励导向,完善风险计量控制,有效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在优化信贷运作流程满足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基于大数据深化线上、线下的综合全面的融资服务。一方面,全面运用移动互联及大数据管理,通过数据分析整理,创新完善产品体系;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经营手段、金融科技力量,深入、全面拓展客户,做实全面客户关系管理,积极探索存量客户数据,做大普惠金融客户群体,提高信贷的可得性,以量补价,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已经在探索、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初步成效。供应链金融服务对象主要为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是目前区块链技术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供应链金融里的资产易数字化。区块链技术与所有接入互联网的端口相连,具有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等特征,能有效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成本问题,也可使普惠金融服务得以延伸至农村地区,既降低了服务成本,又扩大了覆盖面。通过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银行能够轻松地跟踪贷款资金去向,实时监控企业经营现金流,及时掌控供应链各参与方的情况。该技术可防止人为操控,健全信用机制。商业银行要认真落实央行有关区块链规范文件,推动该技术的规范应用,并建立健全相关风险防控机制。在技术领域,后续还要通过与物联网、AI等技术相结合,完善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运用,链上和链下数据信息保持绑定,确保一致。
第一,盘活农村产权。一是完善有关产权流转的合同体系。二是根据乡村经济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创新信贷抵押担保产品。
第二,构建现代乡村信用体系。一方面,如前所述,要借力金融科技和数字化经营的力量,创新乡村风险评估方式和产品服务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全方位在乡村普及金融知识,以及提升其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可以设立更多的便民流动服务站,开展金融下乡活动,如中国建设银行近年来坚持开展的“金智慧民”,在乡村设立“建行大学·裕农学堂”、开展万名学子下乡等活动。同时,积极推动乡村信用环境改善,强化激励机制,提高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效性。积极开展信用农户评定、信用村镇创建。建立信用体系长效机制,强化征信宣传教育,有效普及金融知识,加强法治建设,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建立信用档案,推进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规范信用等级评审,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等。
第三,加大保险力度。这需要由政府、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多方努力,共同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相关保险机制,创新产品,拓宽保险覆盖面,并分层管理,银行与农信担等机构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