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孟丽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河南省洛阳市 471003
子宫内膜癌也被称之为子宫体癌,其是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1]。子宫内膜癌的易发人群为围绝经期以及绝经后女性,目前对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病因尚无统一定论,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发病和肥胖、高血压、不孕、外源性雌激素应用、糖尿病等有关[2]。磁共振成像(MRI )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实现多序列、多方位和多参数成像,可清晰显示子宫不同解剖结构的组织形态,从而对子宫内膜癌病变程度进行评估[3]。本文就回顾性分析3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子宫内膜癌在MRI影像上表现特征及MR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6例,全部患者的病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5.8±3.8)岁。包括10例绝经前女性和26例绝经后女性。临床症状:不规则阴道出血18例,月经量增多6例,阴道排液增多12例。全部患者均在接受MRI检查前3~7d内接受诊刮术,确诊1例患者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患者为子宫内膜复杂性增长过长,34例患者为子宫内膜腺癌。
1.2 方法 应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开展扫描,常规扫描时应用横轴位TSE T2WI,TE控制为106ms,TR控制为4 500ms,层间距为0.6mm,层厚为3mm,矩阵256×256,FOV为200mm;横轴位SE T1WI扫描时,TE控制为10ms,TR控制为900ms,层间距为0.6mm,层厚为3mm,矩阵256×256,FOV为200mm;增强扫描前采用15~20ml钆喷酸葡胺按照3ml/s的速度注射,扫描时间为增强剂注射开始后的20~30s、60~70s以及2~3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子宫结构变化、肌层受累情况,对病变组织的大小、范围、信号强度、浸润深度等进行记录。子宫颈内膜癌MRI检查确诊标准为:绝经前女性机体子宫内膜厚度超过10mm,绝经后女性机体子宫内膜超过3mm,同时子宫内膜表现为异常强化信号,子宫肌层受到浸润,结合带部位存在显著异常。手术病理分期所应用的标准为FIGO标准:若病灶并未越过子宫体,被子宫体包围,则为Ⅰ期;若病灶已经出现明显扩散,达到患者机体宫颈口部位,但未超过该部位,则为Ⅱ期;若病灶已经出现局部转移,则为Ⅲ期[4]。MRI检查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标准:肿瘤所处的位置未超过宫体,仍旧被宫体全部包围,则为Ⅰ期;肿瘤对宫体与宫颈造成侵犯,信号扩张至机体宫颈管,T2WI序列信号显示宫颈基质受到影响,则为Ⅱ期;病灶扩散至宫体外,残留子宫肌层信号表现出连续性中断,向下蔓延直至阴道,则为Ⅲ期[5]。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MRI检查下子宫内膜癌病灶所具备的表现 本组患者中16例患者被病理检查确诊为弥漫型子宫内膜癌,所具备的特征为内膜厚度增加,其中13例患者为绝经后女性,最小子宫内膜厚度为12mm,最大子宫内膜厚度为31mm,平均厚度(19.2±0.8)mm,3例患者为绝经前女性,最小子宫内膜厚度为4mm,最大子宫内膜厚度为10mm,平均厚度(5.5±0.5)mm。其中5例患者表现为T1WI高信号,11例患者表现为T1WI等信号。16例患者均表现为T2WI等高信号。通过开展动态增强扫描,本组患者中2例肿瘤组织出现明显强化,7例患者出现轻度强化,7例患者出现中度强化。其中3例患者的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3例患者的病灶表现为均匀强化;20例患者为局限型子宫内膜癌,其中5例患者为多发肿瘤,15例患者为单发肿瘤,共包括28个病灶;在开展MRI检查时,显示存在结节状病灶,宫腔内病灶呈现为息肉状,而部分存在明显肿块,在T1WI序列检查下表现为等信号的病灶共25个,表现为高信号的病灶共3个。在T2WI序列检查下表现为等信号的病灶共6个,表现为高信号的病灶共18个,通过开展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肿瘤明显强化8个,强化程度轻微9个,强化程度中等11个,包括不均匀强化7个,均匀强化18个。本组患者经MRI检查发现合并卵巢囊肿4例,子宫腺肌症3例,宫颈囊肿1例。
2.2 本组患者的子宫结构及肌层受累情况 本组患者中子宫体积增加25例,减小5例,未出现明显改变6例,其中结合带清晰显示29例,无法清晰显示7例。本组患者中13例T1WI信号显示肌层信号改变,表现出稍长T1、T2信号,正常肌层等T1与T2信号丧失,与结合带不具备清晰分界,提示肌层受侵。其中6例肌层厚度增加,增强扫描后显示受侵肌层出现非均匀强化特征,10例患者具备正常肌层信号。
2.3 MR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度 本组患者手术开展前MRI检查结果显示22例患者为Ⅰ期,11例患者为Ⅱ期,3例患者为Ⅲ期;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24例患者为Ⅰ期,9例患者为Ⅱ期,3例患者为Ⅲ期,MRI诊断子宫内膜癌Ⅰ期、Ⅱ期、Ⅲ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3.33%、77.78%及100.00%,总准确度为83.33%。见表1。
表1 MR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度
子宫内膜癌应用MRI检查时,检查指标主要包括肿瘤大小、形态、范围、子宫内膜厚度、病灶区域信号、结合带完整性等。根据肿瘤所涉及的范围以及其所具备的形态,可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两种类型,局限型以及弥漫型。局限型肿瘤通常不具备规则形态,通过开展MRI检查可发现子宫内膜局部表现出不规则厚度增加,部分表现为结节状或菜花状。 弥漫型病变通常呈现出子宫腔内广泛生长特性,通常会导致子宫内膜大面积受侵,且局限型病变可发展为弥漫型病变,主要特征为子宫内膜层弥漫性厚度增加[6]。但在对机体子宫内膜厚度增加情况进行判断时,需要对患者是否处于经期进行考虑。大多数情况下,当处于绝经前阶段时,女性的机体子宫内膜厚度通常不超过10mm,而在绝经后阶段,子宫内膜厚度通常不超过3mm,若检查数值超过上述标准,则提示子宫内膜存在异常。在对子宫内膜结合带进行分辨时,有研究人员将子宫内膜最内层分为致密区以及过渡区,通过组织学角度来看,紧密平滑肌为主要构成单元,同时其细胞内核浆水平明显高于外部肌层,细胞外基质含量少,因此在开展T2WI序列扫描时,会表现为低信号[7]。
本组患者在接受MRI扫描时,检查图像的特征主要为:子宫体积加大,内膜表现出局限型病灶,同时子宫内膜表现为弥漫性不规则厚度增加,T1WI序列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而T2WI则表现为高信号。在对子宫内膜癌进行MRI分期时,依靠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和临近组织受浸润范围来判定,同时当肌层浸润加重,将提升淋巴结转移风险[8]。本文结果显示,MRI诊断子宫内膜癌Ⅰ期、Ⅱ期、Ⅲ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3.33%、77.78%及100.00%,总准确度为83.33%。其中2例患者机体肿瘤扩散至宫颈,MRI检查时显示无清晰宫颈分界,因此将其诊断为子宫内膜癌Ⅱ期,但手术开展过程中发现患者机体宫颈并未受累,诊断为Ⅰc期。
综上所述,MRI检查可有效探及子宫肌层受累范围、程度,同时具备较高的术前分期符合率,为预后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