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都中心小学 吕剑锋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蓬壶中心小学 林细清
乡土资源指的是在所处的区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文化等,反映的是一个地方当地的特色文明。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发乡土资源,通过利用周边已有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带领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当地的乡土资源,并以绘画、手工活动等美术方式将其表达出来,让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得到应用,增加学生对当地乡土文化的了解,让当地的乡土文化在学生间有所传承。教师在进行乡土资源的开发时需要注意其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本文将就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浅谈几点教学经验。
当地的民生生活是乡土资源最具体的表现,在城市以“市井生活”的形态存在,而在农村则以“早市”“晚市”的形态出现。在乡土资源与小学美术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周边的生活拍取照片,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再以主题的形式教学学生绘画,以此培养学生的艺术感。
例如,当教师在教学湘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三课《绕绕涂涂》时,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展示几张图片,第一张是早市的市场,有前来光顾的顾客,也有吆喝着新鲜蔬果、猪羊牛肉的小贩。第二张是学生放学家长接送图,在门口有等候的家长,还有学生相伴出校园。第三张是学生课间在操场上、草地上奔跑玩耍的场景。接着教师向学生提问: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场景让你们印象深刻呢?有哪位学生愿意分享一下呢?有学生回答了爷爷奶奶在田野里劳作的场景,也有学生回答是父母刚下班在厨房忙碌的场景。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试着画出“印象深刻”的场景。当学生在绘画时,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色彩绘画,帮助学生绘出满意的画作。从生活中取材,并以拍照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再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印象深刻的场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民俗文化是从民间生活中衍生出的一种文化,最能表达出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教师将当地的民俗文化融入美术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当地逢年过节的文化、所举办的活动以及极具当地特色的民间游戏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艺术。
例如,当教师在教学湘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有趣的拓印》时,教师利用当地春节文化,让学生思考在春节前后,分别有什么样的习俗,或者是有趣的民俗文化。学生回答,在除夕,小孩子会有压岁钱,会在大人的陪同下放烟花,家人一起围炉吃年夜饭、看春晚等等。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图画纸,给学生准备树叶、石头、硬币以及水粉,让学生画出“除夕放烟花”的场景,学生利用所准备的树叶、硬币、石头确定图形将颜料混合,让画作更加真实、有纹理。教师在教学小学美术时,利用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树叶和硬币,让学生进行创作,有助于学生开发艺术创造力,再确定以“除夕放烟花”的主题,让学生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民俗文化”,并将其绘画出来,以此增加学生对乡土资源的了解。美术同时也是一种“接地气”的艺术,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体验当地的文化艺术。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响应“绿色乡村、环保文化”的号召,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在学校举办“变废为宝”的美术活动,即学生和家长协力,利用身边不用或者已经废弃的事物创造出一个新的事物。学生可以将废品制作成服装,也可以制作成玩具,在活动中评出“最佳宝物”的称号。
例如,当教师在教学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课程时,举办“变废为宝”的美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家中或者附近的环境中找寻废品,并且思考如何将废品转换成“新宝物”,同时给自己的作品取名称,阐述自己的制作想法。比如,有的学生将家中的报纸以及塑料袋粘成服装,有的学生将家中不用的纸箱改成一个小屋,取名“爱心小屋”,希望放在路边给流浪动物提供休息的场所,也有的学生将废弃的空罐头瓶子穿两个孔,绑上绳子,作为民间游戏器材“高跷”使用。“变废为宝”美术活动的举办给学生提供了创意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学会思考并将其变成新事物,发挥其新作用。美术活动的举办突破了课堂的限制,让学生更多地走进生活,了解生活中的点滴,并且学会以艺术的视角观察生活。
乡土资源的开发向小学美术课堂注入活力,使得学生激发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以贴近生活文化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程的魔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开发并利用乡土资源可以说是针对农村学校的特色化教学,一方面,教师通过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降低了教学的成本,让学生回归大自然,感受自然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将乡土资源应用到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可以让当地的乡土文化得到延续,使其适应时代,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