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000
高校,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取向在这里交流交汇。可以说,高校是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的关键时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而新媒体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局面。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错误思潮可能引起的风险、有利于社会文化的稳定、积极发展。
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新媒体和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网络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因青年学生使用网络普遍化、处于对意识形态认同感的关键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多样化等特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日益复杂。
根据CNNIC统计调查并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54亿,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从职业划分来看,学生最多,占比为26.0%。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高校青年学生使用网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网络平台因为具有开放、信息资源丰富、更新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文化娱乐需求。与此同时,网络也有匿名性、难控性等弊端,而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交流和交锋无疑带来巨大冲击。很多新思潮都容易在高校中掀起波澜,错误的意识形态灌输和宣传会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直接影响,进而有可能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上,各类社会新闻层出不穷、热点舆情大量聚集、多元化思潮不断涌现,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姿态。一些例如西方精心设计的话语陷阱等错误言论,被包装成易于接受、浅显易懂的概念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推广。青年学生面对种种碎片化的信息,容易“管中窥豹”,产生错误判断。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高校需要通过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加强意识形态新媒体阵地建设等工作途径,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实效[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新热点、新趋势相结合,引导师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高校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文社科的教学和研究,在各类课堂上,潜移默化地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用事实揭穿本质,引导学生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文化成果。二是鼓励师生利用丰富的新媒体资源获取信息,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提升教师及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一是高校党委自觉承担起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者的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并将责任深入基层,层层落实,有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各党组织的领导队伍要担当有责,克服“本领恐慌”,有能力及时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动向和风险点,健全舆情预警及处理机制。三是不断完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在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定期检查、筛查,防范舆情发生。基于青年学生理解力的基础上,把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通俗化”包装,改变唯理论、教条式的教育方式,让理论更接地气。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势,充分借助媒体资源,及时向学生传达正确且容易理解的意识形态表述[2]。
在新媒体时代,一些可能迅速蔓延的不实消息和质疑言论,容易在高校中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高校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人才队伍。一是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各类课程要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高人文社科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保证授课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增强授课教师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在面对质疑声时,能够有力发声。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二是加强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的思政理论水平,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帮助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3]一是要主动占领意识形态新媒体主阵地。高校可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宣传教育信息,畅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结合专业、学科特色,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注重寻找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创新改进网络宣传形式,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给予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深入了解并深入开展网络舆论斗争。对舆情监控到的网络上的错误思想,不回避不隐瞒,以公开、透明的处理方式,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增强学生参与感。努力改变单方向输出的局面,增加学生的互动机会,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增加“对话”感。以制作短视频比赛等形式,将镜头聚焦于学生本身,关注他们的表达和诉求,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以提升资源传播的有效性。将新媒体阵地建设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