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南通原点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000)
建筑结构裂缝的产生无法避免,但可通过外界干预降低裂缝产生的概率及其损害程度。如何控制建筑结构裂缝,并施以合理的手段进行处理,是工程技术人员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建筑结构裂缝会对建筑的稳定性、使用寿命与安全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解决裂缝问题,必须深入探究裂缝成因,基于此提出可行性对策。
一般的建筑裂缝对建筑本身没有损害,当裂缝宽度超过建筑可承受的界限就会影响建筑的适用性、耐久性与稳定性。建筑裂缝危害包括:一是建筑物抗剪能力减弱。工程结构裂缝会降低建筑的结构强度,影响其抗剪能力。如果材料剪断时产生的极限强度超过结构承受范围,会导致结构面发生开裂,严重者影响建筑结构性能。随着可支撑抗剪作用的截面面积不断减小,容易导致建筑结构抗剪能力下降;二是建筑结构裂缝会降低结构强度。建筑结构裂缝会导致横截面位置的中心轴发生位移,如果结构裂缝较为严重,建筑结构易发生形变,随着裂缝宽度的持续加大,建筑结构变化随之增大,其疲劳度顺应下降,最终导致建筑无法正常投入使用。
设计人员依照施工需求及混凝土结构性能合理选择水泥,科学控制外加剂与掺合料的比例,将砂石含泥量控制在施工要求范围内。常规条件下,水泥多选择硅酸盐品类,避免使用早期强度高的水泥。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含量应控制在460kg左右,减少水化热,针对混凝土水分含量较多的情况,可适当加入减水剂。设计者需充分考量物料进场情况,混凝土物料进场前,应做好验收工作,方案中规定质检部门负责核对物料质检证明,同时抽取部分原料进行性能测试。混凝土原料大规模使用前需再次进行质量检测,保证存储过程中物料性能未发生改变。当外界环境变化较大时,需重新设计混凝土配比,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因素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建筑结构设计可依照实际情况适当添加抗裂防水剂,减少混凝土的水灰比,让其产生适量膨胀,在钢筋作用下产生预压应力,和砼本身的收缩拉应力相抵消,从而预防混凝土开裂。
首先,适当增加增强材料。建筑结构设计阶段需规定施工中应加入一定增强材料,提升其抗拉性能。常规的增强材料包括无机纤维、金属纤维等,基于此改变混凝土内部物质构成,提升施工期间混凝土材料的抗拉能力。
其次,增加膨胀剂。混凝土在终凝养护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膨胀现象,加入膨胀剂可避免养护阶段因混凝土膨胀而发生的开裂问题。膨胀的结构可中和混凝土终凝时收缩的体积,解决因湿度变化导致的开裂问题。市面上常见的膨胀剂包括硫铝酸盐膨胀剂、复合膨胀剂、明矾膨胀剂等。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应保证建筑工程结构平面布置的规则性,防止平面布置出现突变的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结构平面凹口的问题,设计人员需结合预期情况在凹口部位的边缘增加拉梁,在其周边楼板处进行加厚处理。与此同时,凹口处理应依照施工规章及技术要求执行,结合建筑结构长度合理设计控制对策,如果结构长度符合规定,应在地下部位设置后浇带,同时在上部位设置膨胀加强带。常规条件下,后浇带设置需在梁板之间,后浇带需将其跨度控制在0.8m~1m之间。膨胀加强带的宽度为后浇带宽度的二倍左右,加强带旁侧应布置好密孔钢丝网,将混凝土和后浇带隔离,方便后续施工。
混凝土易受温度影响,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混凝土中的水泥使用情况需结合施工实际需求。水泥存在水化风险,容易导致其内部凝聚过多热量,混凝土结构在温度的影响下,其应力不断扩张,浇筑过程易发生开裂问题。介此,建筑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内部热量过高的情况,适当减少水泥用量,可用其他材料替代普通水泥。除此之外,混凝土搅拌振捣过程中,应注重搅拌技术,合理应用施工手段,有效发挥混凝土的性能。
建筑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荷载裂缝。该裂缝成因是早期混凝土强度尚未充分发展起来,受到荷载作用后必然引起开裂。荷载裂缝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因此,建筑结构设计应明确界定混凝土适用强度,对水泥质量及细砂含量进行预估。此外,有关入模坍落度设计,应合理优化混凝土运输及布置安放场地,最大限度降低入模坍落度。入模后需及时开展振捣工作,重点施工环节需二次振捣。
首先,对工程现场进行实地勘察,针对施工地土质软硬度与地基均匀性进行分析,合力优化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应结合报告情况设计施工图纸,针对复杂烦琐的地基,可事先钻孔采样,借助BIM技术进行模拟,对地基弱化部位进行检测,制定相应解决预案。对基地加固设计中,需和上部结构相关联,从多个角度考量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最终确定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上部结构设计的目的是加强建筑的整体刚度,对建筑外形进行改变。除此之外,需断开建筑物基础,将其划分成多个部分,让建筑各个结构可独自进行沉降活动,有效避免产生裂缝的问题。沉降缝宽度设计需依照甲方需求及国家规定来进行,保证宽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沉降裂缝防治应关注杂质落入问题,设计者需将其标注处理,避免建筑发生自由沉降。建筑结构设计需考虑窗台位置,将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安装,避免产生反梁作用裂缝和垂直裂缝。
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确保结构尺寸设计的合理性。出现结构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设计者未按照实际需求绘制施工图纸,同时未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单方面依照方案设计标准设计建筑结构。如果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建筑结构尺寸及工程实际需求,很容易影响后续施工的有序进行。介此,建筑结构设计中,应采集现场数据,进行实地勘察与测量,合理选择建筑结构标准刚度体系,依照勘察数据设计各构件的尺寸。除此之外,设计人员可借助BIM技术,模拟测试方案合理性,依照方案规定的设计要求及混凝土浇筑顺序,模拟施工过程。针对体量大、复杂度高的工程,结构设计需全面考虑裂缝的影响因素,优化施工方案。高层管理者应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为后续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筑结构设计应将混凝土养护作为其中一环,做好养护工作规划,减少混凝土因结构应力变化而造成的裂缝。结构设计应明确界定养护措施,规定养护时间,控制混凝土表面的湿度。养护措施需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在控制温度和湿度的前提下,设计者需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环境,将防雨、防冻列入方案中,并制定应对措施。针对出现裂缝的混凝土基面,需及时进行处理,在表面加入与原有混凝土同等性能的材料进行抹平处理,同时分析裂缝产生原因,不断累积经验,进一步提升建筑结构设计水平。
上文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裂缝的策略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保证建筑工程顺利开展,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建筑结构设计阶段,设计者应从建筑本身性质出发,结合现场勘探数据及周边水文条件,确定建筑结构类型和不同部位需要承受的压力荷载,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从源头避免建设裂缝的产生,在提升建筑质量的同时,提升其使用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