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11-26 13:23:41张瑶
大众投资指南 2020年27期
关键词:利用率预算编制管理体系

张瑶

(楚雄技师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创新改革,其进入全方位发展新阶段,但随着高校规模持续性扩大,其资金供给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为财务预算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我国财政部出台相关文件规范,为财务管理提出新要求,财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核心内容之一,其管理成效与高校资金利用率密切相关,关乎高校良好发展。有必要掌握预算管理重要价值,系统性分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不足,掌握预算管理基本原则,健全高校预算管理措施,提高资金利用率,促进高校良好发展。

一、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价值

高校预算管理主要是指根据高校发展目标及计划,系统性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主要包含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应保证其收支处于均衡性。随着高校不断改革,资金来源多元化,按照我国相关文件要求,加强对高校预算管理至关重要,呈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助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要求高校应积极创新自身预算管理模式,积极应用先进管理模式。高校预算管理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重要举措,对创新预算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健康长足发展十分关键。只有加强高校预算管理,方可保证高校资金利用率及财务增值,为高校可持续发展奠定资金基础。第二,有利于提高高校资金利用率。管理及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是高校管理创新基本要求,高校经费若仅依附于财政投入,影响其发展改革成效,需逐步实现投资路径多样化。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可进一步做好资金预算及配置,根据实际状况实施有限调配,进而提高资金利用率。某高校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校内实行费用预算,将财政下达预算资金按工作实际分解任务清单到各相关职能、业务科室,与会计核算相结合,保证预算执行到位。在预算安排上,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把握好建设节奏。优先保证教学、科研等基本办学条件建设。第三,促进高校内部利益关系协调。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工作模式等不断创新,各部门、人员间利益协调十分关键,需积极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协调内部各方主体实际利益,保证高校事业良好发展[1]。

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缺乏

即便我国高校预算编制过程中均依照相关规程和标注开展,但现下管理理念滞后问题仍十分凸显,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忽视预算管理重要性,高校整体规模扩大下财务支出增加,超出预算实际承限能力,为预算管理造成严重影响。部分高校自身成本管控意识淡薄,无法正确协调社会及经济效益关系,如为追求高科技盲目购置科研设备,但实际利用率致使科研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个别高校预算管理人员管理理念滞后,仅将预算作为高校资金收入、分配计划,长期与高校预算编制和决策管理脱轨,整体意识难以凸显。

(二)预算管理体系缺乏完善

预算管理体系为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导向,根据财会[2013]30号规定及要求,各类高校应积极构建专业“预算委”,由其开展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我国高校制定相关预算管理体系,但部分制定并未立足高校实际战略层面,未构建完善的预算编制、预算决策、执行及考核等工作机制,未形成统一性组织体系;亦或部分高校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但预算管理目标缺失,造成管理体系服务主体缺位,造成其管理体系处于边缘化,难以为高校预算管理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

编制计划作为预算管理核心内容,即使部分高校确定明确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但部分高校预算管理方面更局限于现下经济利益,更强调需保证正常年度收支均衡,多数编制方法均选取基数加量开展预算编制,对高校未来整体规划、发展规划和资金配置缺乏宏观整体考量,导致最终预算管理缺乏前瞻性及战略性。个别高校预算编制缺乏“价值链”理念,多交由财务部门进行编制,高校教学部门、科研部门等并不参与预算编制,一定程度影响预算编制科学性、合理性,各部门调整和追加经费现象时有发生[2]。

(四)预算执行监督不到位

“再精美的图纸不经过施工也不会成为高楼大厦”,预算执行和监督是高校预算管理工作重要环节,与最终预算管理成效密切相关,更是预算编制贯彻核心基础保证,关乎高校资金利用率。现下我国高校对预算监督力度不足,预算监督严重脱节,“重预算,轻执行”问题日渐凸显,预算执行和监督机制缺位。由于预算执行和监督力度不足,致使高校预算执行调整频次较高,多数列入预算项目难以完成,影响财务预算管理。此外,实际监管过程中未制定针对性考核制度,难以对其执行状况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督,财务预算监管模式滞后,阻碍预算管理执行力和财务预算管理目标达成。

(五)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预算管理获取一定成效,但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多数高校对预算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有所忽视,影响预算管理工作进一步良好开展。深究其成因,高校出于经济利益考量,对人员培训工作缺位,工作人员自身知识体系单一滞后,难以保证预算管理工作高质量完成。此外,专业人员自身工作开展过程中,考核机制力度不足,难以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影响预算管理有效性。

三、加强高校预算管理有效措施及建议

高校预算管理成效与高校健康发展密切相关,预算管理需严格依照相关规程标准,结合高校实际发展状况开展,目的在于提高资金利用率,凸显财务管理价值,为高校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应从预算管理理念、完善组织体系、做好监督管理等方面加强,保证高校预算管理实现规范化及有效性。

(一)创新高校预算管理理念

高校预算管理意识影响预算管理行动成效,应积极树立正确预算管理理念,以思想理念驱动行为,促进各项工作落实标准化。高校管理人员作为核心首级,应积极摒弃原有管理理念,积极发挥自身带头作用,树立全新的预算管理理念,始终将其贯穿于预算各环节,实现预算管理入驻高校价值链管控中,增强预算管理融合性及完整性。应积极树立“以人为本”预算管理理念,强化高校各部门、单位等人员预算管理主观能动性,构建完善的领导体制,以校长为核心首级,全部门参与,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明确自身职责,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保证预算管理合理性及严肃性[3]。

(二)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可发挥其自身全局性、稳定性价值,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为后续预算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导向。应积极提高预算管理组织化程度,健全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由决策、管理及考核等机构形成专业预算管理小组,实现预算从编制、制定及监管等各环节一体化管控机制,全方位明确自身职责,实现各环节均落于实处。应将预算管理持续性渗透于各部门,推行预算责任制度,针对大型项目需交由上述预算管理小组负责,保证其预算管理高效性。

(三)创新高校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方法合理性,与预算管理有效性密切相关,我国高校应积极响应贯彻相关文件要求,创新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审核预算均衡性。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应积极跟随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国家相关政策方针,进一步创新优化预算编制方法,着重将全面规范、公开透明方面作为重点。应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科学化、规范化,做好预算编制调查工作,保证其内容实现精细化,联合应用各类预算方法,对其进行动态化管控。应积极加强支出管理,科学合理编制综合预算,明确实际计算基准,最大限度将各类支出预算实现精细化,提高资金利用率。

(四)加强高校预算执行监控

预算执行作为预算管理重要环节,良好的预算编制缺失严格执行力,难以获取良好的成效,所以需将预算执行过程管控为核心,完善预算执行控制体系,构建健全的执行控制机制,其机制内涉及预算执行全生命过程,如预算分析、预算调整及预算考核等,对预算管理运行做好监督工作,保证预算管理有效性。应积极推行责任至人制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任何重大问题的相关责任人,不管处于任何环节、时间节点均可找出相关责任人,促进人员工作行为规范化,形成完整的闭环管控模式,提高各项资金利用率。

(五)重视财务人员培养

财务人员自身综合素养,与最终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应系统性分析其自身专业水平,掌握其知识薄弱点,进而制定培养计划。人员专业素养提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培训力度,强化管理队伍建设。应积极开展培训讲座、报告会等,及时为人员输送各类先进知识,丰富其自身知识体系,保证其对相关业务进行充分解读,增强自身警觉性,在相关业务开展中发挥自身技能,保证业务及财务高效融合;第二,认真落实会计从业资格制度。应保证在岗人员均拥有相应资格证书,为保证预算管理奠定基础;第三,将财务预算管理渗透于高校各业务中,积极开展整理、分析和估测,强化财务与其他部门相关性,为后期财务预算管理提供完整、精准数据信息[4]。

四、结束语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重要内容之一,其管理成效与高校资金配置、良好发展形成联动,需对其加以重视。应针对现下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不足,深究其成因,结合高校未来战略发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高校资金应用趋于合理性及科学化,主要从人员意识创新、组织体系及执行力度等方面着手,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利用率预算编制管理体系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活力(2021年4期)2021-07-28 05:35:18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化肥利用率稳步增长
做好农村土地流转 提高土地利用率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27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29
浅议如何提高涉烟信息的利用率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29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