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强
(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唐山 063305)
在“十四五”时期,新型经济体制出现大变革,国有企业如果继续采用传统工作方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变化,难以在市场环境中发挥出核心竞争力。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创新财务管理方法,积极寻求新型财务管理模式,提升内部管理水平,降低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国企财务管理风险从本质上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一方面是企业财务管理和运营风险,一方面是数据信息集成化面临安全风险,直接引发财务管理风险隐患。财务管理可以对企业业务情况进行整合与统计,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企业系统数据基础,帮助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制定未来发展规划。但是随着国有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财务管理也应该注意到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威胁,应该科学制定财务管理机制,合理规避经营风险、运营风险、资金风险、操作风险和信息风险,强化国有资产监督,规范工作流程。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同时提高自身竞争力,避免不合规的经营活动,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从意识层面来讲,国企财务管理人员和财务工作者缺少投资风险意识和资金风险意识[2]。国有企业的性质就直接导致部分人员可能缺乏一定的经营意识和资金意识,与民营企业相比缺少自负盈亏的观念,因此在实际经营和发展中可能承受着较多的债务,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容易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直接影响到销售部门、服务部门和生产部门等,难以建立完善的风险规避和防范体系。
从管理层面来讲,部分国有企业管理制度责任不明确,防范风险工作难以开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难以正确意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位,制约财务管理工作发展效率。企业受到债权关系和传统管理体系的制约,工作风气和企业文化构建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其次,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人员难以认识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环境变化信息,内控制度不完善,因此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财务管理风险,反馈机制不及时,部门之间交流和沟通不顺畅。
国有企业要想提升财务管理效率,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就必须提升风险意识,从意识层面加大管理强度,进行风险意识培训。强化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控制的概念认同,传递风险意识,对企业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解读,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风险威胁,在第一时间发现管理隐患,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重视风险防控意识的渗透。提升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制定风险防范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性质优势和待遇优势,注入新鲜血液,健全并壮大财务管理团队,控制企业资金的流向,并对资金去向和用途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积极招聘各类人才,包括但不仅限于计算机人才、财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经济利润的提升。合理的配置各项资源,强化资金管理力度,减轻资金核对的压力,掌握更加真实有效的现金流信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拓展业务板块,防范财务管理风险。
除了从意识层面强化资金管理力度,国有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健全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信息交流体系,认真分析风险防控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制定风险防控制度,吸收其他企业的先进工作经验,完善工作机制。制定整体防控制度,积极的规避风险因素[3]。引导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经营和发展中,实现精细化管理方针,统筹全局,第一时间寻找责任人,落实风险防控制度,对各部门所申请的资金数额、资金使用方向进行逐级审批,严格申报,确保出现权力滥用和贪污腐败现象。引导国有企业全员督促自己,明确责任主体,明晰风险防控的意义,强化风险控制效果。其次还应该建设信息交流体系,搭建国内外信息化交流平台,调整国内发展计划,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信息的交流效率,严格按照公司章程加大信息安全防护,避免出现大数据信息风险。
国企财务管理者应该落实监督制度,健全财管风险体制监督网络,发挥财务管理灵活性,严格落实责任归属,从根源上强化风险防范,根据每个职能部门的特点细化职责分工,健全财务内部审批系统。监督每个项目的运营、管理状况,做好资金流动记录,在“不越位”的基础上,做到“尽职”,遵循“公开公正”的理念,做好财管风险预警机制,严控国企财管风险。
综上所述,当前国企财务管理还存在不足之处,容易发生管理风险。因此笔者建议,国企管理者应该加大内部防控机制,落实监督制度,构建逐层审批制度,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信息交流制度,认真分析风险防控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强化资金管理力度,实现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