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杰
莱西市城区排污管理站 山东莱西 266600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后,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过去的以牺牲环境换取生产发展的模式已经被彻底淘汰。作为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河道水体,不仅直接影响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其受污染与否及受污染程度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城市河道水体污染原因主要包括外源性与内源性。其中外源性污染原因是形成黑臭水体的直接原因,它主要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随着人口、企业等的不断增加,城市排污能力不足,环保设施不完善,治理污染的技术落后,致使大量外源污染物质进入河道。外源性污染源头主要有下述几种:第一,地表、土壤、路面等有机物、氮磷等受到雨水冲刷而进入河道;第二,工业、生活废水进入河道;第三,污水管线、收集、转运等管理不当导致杂质进入河道;第四,水体自身水源污染物质集中,一旦水体自净能力低于污染量,水体好氧微生物会迅速消耗,当低于每升2mg时,水体为厌氧环境,此时在厌氧非微生物作用下水体逐渐变得黑臭,有机物质被分解为甲烷、硫化氢、氨气等存在异味、容易挥发的气体与低碳脂肪酸、胺类物质等,另外,土臭素、异茨醇也会致使水体黑臭。内源性污染是指在水体冲刷、人为搅动的情况下,河道底部污泥悬浮,污泥中的污染物质会随着污泥的悬浮进行交换,排到水体中,且底部污泥厌氧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生存,促使其降解污染物质,随着外源性污染物质进入河道,导致厌氧发酵,从而产生H2S、NH3等异味较高的气体,进一步加剧底部污泥悬浮[1]。
在城市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不仅能够有效的美化景观,同时为水生动植物、微生物提供更多栖息生态环境,保证水体中生态多样性。此外,水生植物能够将河道中的底泥封闭,并吸收水体中有害物质以及营养盐,减少河道中的磷、氮浓度,实现对水质的有效净化。当然,利用水生植物治理黑臭水体,需要及时进行收割,收割后将其及时移出水井环境中,避免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水体植物一般选择以下几种:第一,沉水植物。在水深两米以内的水域中,可以种植沉水植物,能够有效的提升水域自我净化能力。具体选择水体植物品种上,应该以净化能力强、容易生长、季节合理衔接的品种,有效的吸收水体中P、N营养元素,净化水质。第二,挺水植物。在水钱、河道两岸湿软的水域中,可以选择挺水植物,通过挺水植物光合作用效果,为水体提供更加充足的溶解氧。另外,种植挺水植物还能够起到护岸、阻污效果[2]。第三,生态浮岛。利用根系较为发达的水生植物在水域中构建生态浮岛,利用根系将水中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其脱氮、除磷效果更好,还能有效的减少水体营养盐的含量。
该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指在源头上防止污染物进入河道,即控源截污。该技术最为直接有效,是其他治理技术实现的基础与保障。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角度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效率低于污水排放,且城市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不一致,错接、混接等问题严重,加上运营维护不科学、管道堵塞情况多,导致传统控制外源性污染的方法难以发挥作用。
对此,想要充分实现控源截污,第一,应当建立健全城市针对工业企业、市民生活等废水排放管网系统,同时注重进行城市雨水、污水的分流改造,应当推动城市污水处理厂改造,提高其污水处理能力,满足当下污水处理要求,同时对其达标标准进行提升,以保证在实现对黑臭水体处理结束后,尾水能够为河道补水,继而提高水体流动性,促进水循环,对难以有效截留的污水,应当应用分散式处理设备加以处理;第二,注意合理高效处理与利用雨水,可结合城市区域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技术、雨水净化技术等处理径流内的污染物质,防止其进入河道,减轻治理压力。
在有效控制外部污染源以后,水体中存在污染物也要进行及时清理,主要是因为这些污染物在长时间积累下会沉积在水底,而利用螺旋式、搅吸式清淤疏浚方法,可以取得良好治理效果,然而实际执行中也会受到机械设备精确度、食物链完整性被破坏等影响,实际应用时还需要对水域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勘察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清淤工作,同时加强水体监管,对存在水体表面垃圾进行及时处理,防止污染情况发生[3]。
活水循环适用于缓流河道水体或坑塘区域的污染治理与水质保持。通过设置提升泵站、水系合理连通等方式,提高水体的流动性,可解决下游污水影响面扩大问题,真正意义上提升水体污染处理的价值。聂俊英等针对上海中心城区某劣V类水体河道,采用强制活水循环、水处理站异位修复、区域内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等技术,修复到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水面清澈透明。但是该技术存在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实施难度大,且需持续运行维护的问题。
综上所述,为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建设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城市,黑臭水体河道的治理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紧迫任务。要按《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规定,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相关部门在完成对黑臭河道的调查后,要因地制宜,根治黑臭水体,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依法依规治理好、保护好河道,以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源截断污染源,控制外源性污染对河道造成的影响,并保证长期维持的状态,以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并使其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