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国际时装周变革 与创新视角看我国时尚服饰产业发展

2020-11-26 19:22梁晶晶赵彬如北京服装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时装周服装设计师

文/梁晶晶 赵彬如,北京服装学院

1 中国国际时装周概述

中国国际时装周创立于1997年,每年3月25日-31日、10月25日-31日分春夏和秋冬两季在北京举办,活动内容由专场发布、设计大赛、专项展览、专题论坛、专业评选等主要业务单元组成。截至目前,已有来自中国(含港澳台)、日本、韩国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830余位设计师、810余家品牌和机构举办了1636场发布会,每季中国国际时装周都吸引数百家中外媒体参与采访报道。

时装周在时尚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加速时尚产业的发展,不断为时尚产业注入活力,使时尚产业变得更加完整,从而助推整个时尚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时尚产业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对于时装周与时尚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

2 中国国际时装周对我国时尚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不足

权威时装周的平台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后的行业组织所站的高度,所看的角度及所耕耘的深度。中国国际时装周处于我国时尚产业价值链的顶端,不仅是时尚文化产业的窗口,更是时尚服务产业的龙头。既为服装企业和设计师合作服务,更为提高大众审美服务。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表示:“中国国际时装周是中国设计师和品牌最重要的展示平台,也是建立国际时尚话语权的大胆探索与尝试。中国国际时装周是反映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中国国际时装周稳定、持续、不断上升的发展状态,表明了中国时尚产业在新时代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北京正在建设时尚之都,中国国际时装周在人才培育、产业生态塑造、国际交往、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为城市时尚美学和时尚之都建设发挥了核心作用。”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楚艳博士在谈到中国国际时装周及其对我国时尚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时指出她本人就是中国国际时装周非常大的一个受益者。时装周最初是一个完全本土化的舞台,展现的都是国内设计师的一些作品。近几年,它的国际化程度可能越来越高,跟时尚行业的一些对接也逐渐成熟起来。她也是通过时装周的这样一个品牌,让更多的消费者甚至是国际社会了解到中国设计师的一些情况。中国国际时装周一直鼓励原创设计,就她自己的品牌——楚和听香来说,从一开始就是从面料设计着手的,从对整个色彩规划和面料的设计、制造等工艺方面着手的,然后是款式设计。很多设计师都是在这样一个独立的原创设计环境下进行创新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迎军博士指出:和世界几大知名时装周的作用一样,国际时装周对流行潮流具有很重要的引领作用。北京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举办很多年,这些年时装周推出了一大批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企业,在中国服装发展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可见,这是一个重要的舞台,对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不过,我国时尚产业还处于成长期,顺利发展过程中也滋生出一些问题。我们遗憾的发现,时装周上发布的作品在用中国的文化符号表现内在精神气质方面并不突出;在服装的表现形式、服装面料、色彩、艺术等方面,设计出既能够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国际化设计水准的作品比较罕见。在一些对中华文化缺乏深入研究的设计师作品里,对民族元素的时尚创新还有障碍。其次,不少年轻的设计师对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还停留在感性认知上,对面料等原材料的市场价值没有准确定位,对整个生产链的把握还不够全面。而一部分颇有名望的成熟设计师既已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便走向文化传承之路,与商业市场渐行渐远,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未免曲高和寡。再者,不够接地气,老百姓参与度不够高,没有与依托的城市基因相契合,是国内时装周的另一大弊病。太庙之内流光溢彩,群星璀璨,可围城之外雾霾缭绕,门可罗雀。设计师们天马星空的设计只供艺术欣赏,与生活脱轨,偏离了发布会的初衷。可见目前,中国国际时装周对于时尚流行趋势的引领作用还不够强。不仅是时装周,整个时尚产业链都对时尚传播媒介,对“互联网+”盲目崇拜,放眼望去,许多服装品牌企业也有相似的症状,在转型大潮中跟风网红经济,急于变现粉丝流量,陷入互联网营销怪圈。一些服装企业更是肤浅的将新媒体运营理解为不需要付出成本的营销,实属误区。

3 创新中国国际时装周,促进我国时尚产业发展

1)用时尚彰显文化自信

要强化民族设计,彰显出我国的文化自信。要想强化民族设计,设计师就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商业的潮流中;同样也不能陷入到模仿的怪圈里,这样也是找不到感觉的。要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传承与创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不断与自己的审美惰性作斗争,深入探索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意识的沟通,创造出既有民族文化,又能够引起当代人共鸣的设计作品。

2)细分市场是关键

尽管“时装周的很多品牌太看重品牌的宣传,设计却含量不够”,但症结的根源并不只有设计,还有市场机制。目前我国的服装市场还不够细分,产品没有与特定的消费群体定位配套。我国的女装市场一般只粗略的分为老、中、青年女装三个群体,而日本仅是青年女装市场就会有十几种消费分层,以“可爱”风格为例,都会根据面料、款式、年龄、职业等再细分。我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消费者受生活环境影响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审美观念,我国的时尚从业者更加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这种细腻的产品定位精神,为消费者提供实际可行的便利,而不是一厢情愿的“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正如北京服装学院王羿教授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国际时装周现在已经从生存模式进阶到发展模式,适当的提高设计门槛有利于时装周拥有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

3)行业引导需加强

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庆辉曾经指出:“本土时尚力量的成长和传播与中国普通消费者的认知程度以及接受习惯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时尚创意产业当前遇到的突出矛盾之一。”民众的参与度不够高的本质原因,大众审美有待提高是一方面,引导作用不到位是主要因素。

事实上,社交网络不仅改变了时装周的秀场形式、传播途径和消费结构,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以流量为导向的模式将重心放在制造噱头吸引媒体属于机巧之术,并非正道。五花八门的新媒体只是传播手段,引导大众审美才是整个行业的重要课题。服装企业有责任将产业链透明化,为消费者普及面料常识,引导消费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设计师有责任引导消费者的生活追求,将设计理念与大众向往的时尚、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将时尚观念融入到百姓生活中;媒体身为组织的喉舌,行业各部分之间的桥梁,有责任利用新媒体独特的优势更加直观生动的调动大众积极性,传递设计师审美理念,客观传播时尚历史,合理解释时尚现象,并及时将大众信息反馈给行业。换汤不换药式的一昧夸好、赞颂高歌属于低级的推销,可能还会加大消费者与时装周的距离。

4 结语

综合来看,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商业模式和传播媒介的改革与创新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结合中央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战略,中国国际时装周从机制与平台建设出发,推出海纳百川的DHUB设计汇并培养出了一批传承传统工艺、与时俱进的“新中式”高级时装设计师。同时,中国国际时装周也存在弘扬民族文化不足,产品市场不够细分,引领作用不够强的问题。幸好,这些问题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若立足于我国社会实际,政府、服装企业、设计师和媒体合作承担起导师的作用,完善时装周机制,细分定位消费群体,加强对大众审美引导作用,中国国际时装周更进一步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时装周服装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道具服装
创意设计师
冬天已去,春天还远吗?
2017春夏米兰时装周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10大实穿造型 2016纽约春夏时装周
中国国际时装周2015春夏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