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延泽,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上的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上涨。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摸清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帮扶与指导,对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如何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被自己心仪的企业拒绝怎么办……,这些都是毕业生面对现实问题。为此,毕业生经常会在自己的预期和现实之间徘徊,进而出现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可以成为学生向上的动力,但是如果学生存在过度的焦虑,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由于对就业形势的恐惧,对自我认知的不足,对就业准备的不充分,高职毕业生极易出现焦虑心理,不能正确处理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反而因为就业中存在的焦虑心理,导致就业主动性不高,最终没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95后”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新生力量,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整个家族的呵护下长大,也在学校、社会的关怀下成长,习惯大事小事听父母和学校的意见,在面对就业时也完全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帮助,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亲戚和朋友身上,靠社会关系找工作,很少关注就业信息。这种依赖心理让自己变得懒惰和被动,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一旦没有靠依赖他人获取到就业机会就将责任推父母,责怪他们没给自己安排好工作,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
当前一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往往将学历作为“敲门砖”,有意提高企业的员工整体学历水平。而高职毕业生在就职时,面对学历门槛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往往认为自己的学历比较低,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等原因,从而缺乏信心和勇气、不敢毛遂自荐,不敢向市场推销自己,不敢参与人才竞争。当面对招聘单位提出的各种条件时,高职毕业生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特长和优势,过分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敢应聘那些自己完全能够胜任的挑战性职位,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错失很多机会。
一部分高职毕业生由于对自我认知的缺乏,其思想意识、就业观念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影响,就业过程中难免产生盲目从众的现象。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没有独立的见解和主张,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不考虑自己的个性特点,一起挤向所谓“热门”行业和单位。然而,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综合素质以及所遇到的机会是不相同的,在就业目标、职业选择上并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从众攀比心理使得许多大学生在与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相匹配的就业机会来临时犹豫不决、迟迟不肯签约,最终导致与合适的工作岗位失之交臂。
由于高校扩招,每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都在大幅增加,加之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再次进入市场,就业市场的人才竞争日趋严峻。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在面对拥挤的人才市场而产生恐惧和疑虑,对前途的迷茫导致就业心理失衡。毫无疑问, 就业难的宏观环境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些用人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有意调高了学历门槛,将完全可以由高职毕业生胜任的岗位设置为本科或研究生的学历准入条件。对于高职院校的优秀毕业生连竞争机会都没有,硬生生被挡在门外。诸如性别、毕业学校、职业证书等种种限制,都给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公平竞争制造了较大障碍, 也给毕业生带来很大心理上的压力。
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不够重视,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从就业指导的实践来看, 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新时期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需求。二是片面追求的就业率,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简单、粗放的方式将毕业生集中安排在用人企业中,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导致就业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增加。三是没有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毕业生在择业上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倾向,缺乏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
由于高职毕业生在身心发展上大多还趋近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抗压能力、抗挫折等素质不高,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热情和憧憬,渴望被社会认可肯定、有成就感,能够有所作为。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 不少高职生因为缺乏对自身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无法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自我意识模糊,从而导致求职道路曲折蜿蜒。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毕业生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到必修课程,不断做好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学生的就业规划和决策能力进行相应的培养。同时,通过讲座、座谈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就业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就业目标,让学生能够乐观地对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充分做好就业前的准备,使学生明白,别人眼中的“好企业”并不一定是自己最好的出路,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目前的就业市场有很多需要高职毕业生的岗位,学校要充分开拓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和就业形势,认清自身在人才市场中的方向和定位。理想对待招聘信息上的限制条件,既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也不能自命不凡、骄傲自满,要调整好就业心态,根据合理分析自身优势,在基层岗位中寻找就业机会,从实践中学习,积累工作经验,脚踏实地地走稳进取之路。
通过讲座、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思考自身角色和责任的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咨询,解决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和归纳自身或他人求职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让学生积极地对待每一次面试,客观地看待每一次失败,坚信只要不断积累总结,增强信心,不断努力,下次就会成功。积极引导毕业生结合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做出符合自身价值取向的就业目标,并且学习了解国家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深化校企合作,可以给高校人才培养树立一个目标和方向,高校负责给企业输送指定人才, 企业负责给学生提供实训场地, 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岗位,熟悉企业文化,提前进入职业状态,增加获得就业岗位的机会。学校提供相应的渠道让学生了解企业并自由选择相应的企业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 对于在企业实习的优秀学生,企业优先聘用;对于实习结束后尚未确定就业单位的学生,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信息。同时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加强社会责任感,使实习达到更好的成效。
专业技能是学生将来顺利从事职业活动和就业的必要条件。加强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接轨的关键。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基础。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打通各专业的学习渠道,使高职教育向复合型、多技能方向发展,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综合竞争能力,最终实现在职业生涯中把专业能力转化为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