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华
谱尼测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94
绝大多数维生素以辅酶或辅基形式参加各种酶系统工作,在中间代谢的许多环节中都起着极重要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将维生素作为一种营养强化剂,加入到不同食品中,为人体补充所需维生素,对有关该类食品中维生素的检测,也引发学者专家的广泛研究与关注。
现阶段应用到食品中水溶性维生素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维生素,其特性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第一,Vc,该维生素在暴露环境下很容易降解,因此在前期处理阶段,需要减少暴露时间,加快操作速度。第二,VB1,该维生素在碱性条件下,遇热后容易分解,但是在酸性条件下,其性质会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第三,VB2,该维生素在碱性或者光照条件下很容易发生分解,这也是前期处理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第四,VB5 和VB6,因其缺少强发色团,因此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检测时效果较差;而且VB6 易溶于水和乙醇,稍溶于脂肪类溶剂,光照条件下易分解,不耐高温。第五,VB12,在强酸、强碱下极易分解,弱酸中十分稳定。
本文以水溶性维生素VB12 为例,分析几种常用分析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后期检测方法的筛选提供数据参考。
在水溶性维生素检测过程中,荧光分析法属于常见的处理方法之一。其作用原理在于,不同类物质在紫外光照射下会处于不同的激发态,在此激发过程中,会出现反应该物质基本特性的荧光,对此类光进行定量分析,以此来判断某一些物质的含量情况。考虑到部分物质本身激发态下产生的荧光效果较差,那么此时可以借助添加荧光染料的方式来增强荧光效果,从而得到可靠的分析结果。该方法在VB12 含量检测中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但是检测结果容易受到杂质干扰,而且干扰因素排除起来较难,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维生素检测方法中,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是经常使用到的检测方法,其作用原理在于,将液体来作为流动相,同时利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已经混合、分离好的待测物质,混合缓冲液一同添加到色谱柱当中,在色谱柱内的各成分得到分离之后,在检测器中对于试样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来判断某一些物质的含量情况。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备了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等应用优势,可以对水溶性维生素中的VB12 含量情况进行准确检测。但是在色谱柱使用期间,需要做好反应时间的控制工作,避免反应时间过长,导致色谱柱堵塞情况的出现。
在色谱分析法当中,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则属于另外一个重要分支,其作用原理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类似,将液体来作为流动相,同时利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已经混合、净化、萃取、分离好的待测物质,混合缓冲液一同添加到色谱柱当中,然后进行色谱柱分离。在此过程中,会使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来完成数据采集和试验流程检测,根据数据信息得到质谱图,对于质谱图进行定量分析,确定水溶性维生素的具体含量情况。该方法的适用性较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VB12 的检测,但是其检测成本相对较高,对于一些普通实验室检测并不适用。
在色谱法的分支体系中,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出现时间相对较晚,是一种将超临界流体作为维生素检定时流动相的一种检测方法。从严格意义上来将,该检测方法是一种介于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之间的检测技术,即该检测方法同时具备了两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优势,其操作流程与常规色谱法的内容相类似,只是更换了流动相的组成。该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维生素VB12 的测定,具备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回收率高等应用优势[1]。
在新技术体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衍生出了许多的新型检测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便属于常用的一种。其作用原理在于利用设备拟建高压电场,同时以此为驱动力,将已经混合好的物质液体推送到毛细管内,受到样品内各组分淌度的差异影响,样品内的物质也会出现分离的情况,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到准确的计算结果。该检测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水溶维生素VB12 的检定,而且具备了较高的回收率和环保型,具备了较高的推广价值[2]。
除了上述提及到的检测方法外,微生物分析法也属于常用的检定方法之一。在定量分析过程中,会使用酸度法或者光密度法来进行辅助,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计算数据,提升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但是该方法检测单一性较强,无法满足多种维生素同时检测的需求[3]。
由上述比较分析可以得知,在维生素VB12 的检测中,每一种检测方法都有着相应的应用优势和不足,从综合性能情况来看,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性价比较高的检测方法,而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具备了较高的回收率和环保型,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有可能成为检测过程中的最优选择。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水溶性维生素的检测方法也处于不断优化的状态,针对不同需求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对于提高检测结果可靠性有着积极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