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宏
(江苏省泗洪县曹庙中学 江苏 泗洪 223900)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成为新的教育业态。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优势逐渐凸显。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有教学趣味化、学习直观化、问题具体化的优势。文章通过对初中数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势的分析,提出了几点教学原则,讨论了如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势,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1.1 教学趣味化。传统单向输出教学下,学生是数学知识的受动者,主要通过阅读教材、倾听教师讲解来掌握数学知识,学习质量受自身理解能力的影响。而且,一切课堂活动由教师主导,师生的双向互动并不多。多媒体、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网络教学平台等的运用,让视频、图片、动画、游戏、移动终端等走进数学课堂,帮助教师构建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从而改善以往枯燥的教学氛围,推动教学趣味化,同时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1.2 学习直观化。初中数学教材虽然是按照主体模式进行编排的,但是存在知识分散的特点,而且,零碎知识较多。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知识的联系把握不足,也难以独立从整体角度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同时系统地呈现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1.3 问题具体化。积极情感对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教师需要建立学生的积极情感。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比如动点问题,而他们往往难以根据问题的描述来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以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这就有极大可能打击到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产生消极情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具体化,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数学问题,并构建数学模型,以做到对问题的有效处理。
2.1 微视频促进课前预习。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使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过去,尽管大多教师着重强调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真正预习的学生如凤毛麟角。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视频,具有短小精悍、主题鲜明的特点,符合当前初中生的课前预习需要。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配以学习任务单,真正发挥预习的积极作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以“统计调查”为例,这一课中学生主要经历全面调查的过程,学习如何制作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用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在此教学前中,教师向学生推送以扇形统计图为主题的预习学习微视频,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为课堂上统计图的制作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2.2 思维导图助力知识建构。上文提到,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知识的联系把握不足,也难以独立从整体角度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示工具,能够对某一知识体系进行概括性描述,并简单呈现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角度掌握知识体系。所以,教师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该图示工具助力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以“三角形”系列知识为例,初中数学涉及三角形基本性质、全等、相似等知识。它们通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数学问题中,学生需要对其进行综合运用。
2.3 网络资源辅助问题分析。数学学习中,学生难免要经历问题的分析过程。在自主学习的行为导向下,教师可借助网络资源辅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的问题能力。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为例,这一课中学生主要通过画图、比较、验证等方法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掌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收集其判定条件的相关网络学习资料,学习判定条件的具体内容,并依托班级群、虚拟学习社区等平台对如下问题进行分析:“一条边和一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会全等?”“如果一个角相等的两个锐角三角形,还需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全等?再加上一条边相等呢?”“两个角或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怎样能够使其达到全等条件?”以深化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的认识。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直观地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将学生难以理解或想象的问题具体化,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