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屏
(华润雪花啤酒(吉林)有限公司,吉林 吉林 132000)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要在实践中建立高效且科学的内控体系,以此来将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基于此,企业要不断地夯实内控体系,并全面地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在提升企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同时,能够提升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风险管理与内控之间的关系很紧密,首先,二者属于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的各个发展环节中,实施的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对决策、生产以及营销等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1]。内控体系是实现风险管理最好、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能够全面的掌握管理的各个流程,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在内控体系下流畅的完成。但是,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主要体现在管理职能方面。总之,可以通过内控体系来实现对风险的防范和应对。其次,二者属于相互融合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融合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内控体系是为了风险管理保驾护航的,而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正是内控工作有效实施的证明。虽说,两者在侧重点不相同,但是最终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抓住发展的机遇,就必须要加强内控管理,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风险管理工作,以此才能真正地实现企业高速的发展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去落实内控工作,就需要不断地强化内控意识,让企业的所有员工都能对内部控制工作有正确的认识[2]。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内控意识。首先,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要重视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宣传和教育,确保该项工作能够深入、有效的开展。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应该从思想上重视内部控制。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等。一定要对内部控制中突出问题重点关注,利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应对,不断地来完善内控体系。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要将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参与到内控建设中来,能够自觉地执行内控制度。总之,是否有良好的内控环境,直接关系到内控实施的质量,基于此,企业应该建立内控文化氛围,多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为打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内部控制环境而努力,以此来将内控工作全面地落实好。
为了全面的去实施风险管理,以此来推动内控体系的建设,就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去加大内控体系的建设,将相关部门的职责明确好,以此来提升内部控制工作高效完成,并且将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首先,应该明确各部门以及人员的职责,将责任到人,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对自身的职责十分的清楚。利用相关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确保出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问责。同时,各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和交流,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各部门协调完成,需要各个部门都参与其中,因此,只有将相关人员的职责理清,才能将该项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最关键的是,要不断地细化职责,以此来更好地完成内控任务,促使所有员工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内部控制建设中来。在划分职责的基础上,还应该对绩效考核机制进行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不能太单一,要从多方面考虑,但是需要确定好最主要的绩效考核指标,要将工作职责和内控目标作为考核的关键依据。完善考核机制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体现出公平性,最关键的是能够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内控体系中存在漏洞或是问题,要及时地进行补救。其次,构建精细化的内控机制。要想提升内控的质量,就必须构建精细且科学化的内控机制。一定要对企业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外部环境的特征,以此来创建科学化的内控机制。不能随意套用别的企业的管理模式,如果只是盲目的跟风,那么就很难保证内部控制能够高效的开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深入且全面的分析内控工作。以此来构建精准且清晰化的内控机制。要对其中突出性的问题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剖析,如果发现内控体系与企业发展情况相脱节,一定要及时改进,利用高效化的优化对策来解决问题。最后,还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估系统。科学的评估系统能够实现内控活动的真实性与实践性,应该重视内控工作的分析与评估,精准地判断出内控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基于此,有效的开展风险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依托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风险管理是很关键的,以此才能确保风险管理能够得到顺利实施,且实施的效果也比较理想。因此,要对风险管理的责任进行明确,以此来全方位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风险管理并不是单独开展的,需要与内部控制工作结合在一起,对各个部门以及人员的风险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发挥出风险管理人员的作用,并引导他们去更好地落实好这项工作,根据自身的职责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并且要不断地细化管理责任,强化风险管理的力度。最关键的是,要统筹安排风险管理工作,把握好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并对各个环节的关键性内容也要把控好。特别是在风险识别上面,一定要做好精细化,用科学的方法来评定风险,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以此来准确地判断出风险类型,还需要对风险的危害性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依据风险的类型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重视风险评估工作。对风险识别完成后,还需要评估和管理风险,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威胁进行分析[3]。为了更好地去防范风险,就有必要对风险的评估结果进行探讨,最终找出优化管理风险的办法。当然,还需要考虑到风险的级别,如果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危害非常的小,基本就可以忽略不计。如果风险的等级相对较高,且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危害,就需要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1世纪是科技信息化时代,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企业应该大力宣传信息思维,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内控的过程中致力于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信息化系统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将企业发展中的各种信息数据通过系统展示出来,提升信息数据的使用效果。首先,要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以精细化、全面化的信息数据等来作为管理决策的主要依据[4]。其次,利用信息系统来对数据进行整合以及调控。企业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数据,由于数据信息量巨大,如果光靠人工很难分析出有效数据。利用信息化系统,能够将海量信息数据中有价值的数据提炼出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判定,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以此来将风险防范成效与管控力度提升。特别是在业务风险上面,应该深入风险,合理的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找出业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风险管理[5]。并且,能够利用信息共享,来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科学的研判,并不断地调整与优化管理措施,提升内部控制的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就需要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完善,把握好管理的各个环节,要不断地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同时,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利用各种方式来完善风险管理措施,进一步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以及方向,全方位推动内部控制的高质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