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畅享语文精彩

2020-11-26 09:18江苏省启东市万安小学龚红丽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36期
关键词:国学古诗活动

江苏省启东市万安小学 龚红丽

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从国学经典的寥寥数语中体验到文学的魅力,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引入国学经典篇章,引导学生开展诵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仿照古人进行文章的阅读中感受其中的文学魅力。

一、差异指导,个性诵读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也是学生的特点。为了保障全体学生的诵读水平都有所提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诵读任务的设计。

例如,在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这一国学经典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诵读其中的内容,检验学生的诵读能力。在学生进行自由诵读时,教师会发现,有的学生因为了解过《弟子规》,因此能较为顺畅地进行诵读,而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国学经典图书,因此在阅读时表现出不通顺的问题。随后,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为学生设定不同的诵读任务,如对阅读较为流畅的学生,教师为其设定“不求甚解”的诵读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还原古人的诵读行为,在不求甚解中整体把握本书的内容;而对阅读不通顺的学生,教师则设定“细致分析”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诵读,使得学生在缓慢的诵读过程中能读得流畅,更好地掌握诵读的节奏。

显而易见,教师采用差异性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诵读活动的指导,能保障每个学生在诵读活动中的参与性,使每个学生都实现诵读能力的提升,从而逐步减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诵读教学的品质。

二、一日三诵,形成习惯

小学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越早地为学生引入国学经典,学生也越容易形成诵读国学经典的习惯,主动地从国学经典中挖掘文学元素,促进自身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堂的教学结构,为学生引入国学经典名著,并将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贯穿在晨读、课前等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一日三诵”中逐步发展良好的诵读习惯,提升诵读的积累量。

例如,在实际组织学生展开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创建“一日三诵”的方式,让学生在“晨诵”“课前诵”“路诵”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具体来说,“晨诵”主要是指在每天清晨所进行的诵读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国学经典进行重复诵读,使学生可以在清醒的头脑中再次回味国学经典之中的文学魅力;“课前诵”主要是指利用语文课堂的前十分钟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使学生可以基于诵读活动转变自身的学习状态,主动地将目光聚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之后进行其他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路诵”主要是指学生在回家路上展开的诵读活动,在学生排队走出校园时,学生可以将国学经典当作“口号”,从而在读好国学经典之余也可以排列整齐的队伍,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提高诵读能力。

可以看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日三诵”的阅读活动,能让学生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在重复性的诵读活动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养成经常诵读的行为。

三、配乐吟诵,调整气氛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带来了多媒体技术,在无形之中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在展开诵读国学经典的学习活动时,教师主动地应用媒体技术,能打破传统形式下的诵读方式,让诵读的氛围变得更加灵动、富有生机。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诵读的内容,为学生配备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基于音乐萌生相应的情感,把握诵读的节奏,从而不断提高吟诵的效果。

以《出塞》这首古诗的诵读来说,教师就可以利用媒体技术来配合学生的吟诵,让学生深刻感知边塞的军旅生活。在本首古诗中,诗人以雄劲的语言表现出了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叹息,以及对战争胜利的渴望,整首古诗内容流畅、一气呵成,又耐人寻味。当教师单纯地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时,学生很难透过古诗上的汉字体会到其中的气氛,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英雄的黎明》等乐曲,引导学生伴随乐曲进行诵读,使得学生在激昂澎湃的音乐之中体会到边塞的风景,在配合乐曲进行诵读之时感受到雄伟豁达的诗韵,从而感悟到诗人渴望胜利的意境。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推进,国学经典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如何让学生提高诵读国学经典的能力,也成为教师思考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未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探索吟诵国学经典的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以便学生在做好情感表达、语速控制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诵读的节奏,从而实现诵读能力的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
国学古诗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垂”改成“掉”,好不好?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