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飞
(江苏省泰州市塘湾实验学校,江苏 泰州 22530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当前的音乐欣赏课上,部分教师仍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不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导致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肢体语言可以将抽象的音乐内容通过动作表现具体化,能够深刻表现很多有声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容易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音乐熏陶。教师应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积极采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通过采取肢体的形象动作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将音乐作品的思想进行形象化的表达,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进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进行论述。
学生刚刚接触音乐课程,对于如何欣赏音乐,还缺少必要的技巧,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没有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只是采取语言教学的方式,会导致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歌曲的意境。因而,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肢体语言教学方式,以形象的肢体动作表达歌曲的意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以拍手、跳舞等肢体动作为代表的肢体语言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快乐的一天》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在授课时根据歌词引导学生做一些动作,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够勾起学生对快乐生活回忆的动作,让学生不由自主地随着歌曲的旋律做出相应的动作,宣泄自身的情绪。教师此时再配合指挥引导学生跟上旋律,进而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改善歌曲赏析的效果。
学生年龄小,阅历尚浅,音乐学习的时间较短,对一些音乐作品很难理解,难以对音乐作品产生直观的认知,难以精准把握歌曲的意境,教师在这时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借助动作引领学生进行感情的表达,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高音乐赏析效果。教师在开展音乐赏析课程时,要把握学生的特点,结合歌曲的歌词内容和表达的意境,设计相关的肢体语言动作,提高学生各感官的兴奋度,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方式,建立学生与歌曲意境之间的感情联系,使学生快速进入到歌曲意境中,以更好地开展赏析活动。例如,在欣赏《草原小骑兵》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模仿骑马的动作,让学生在比较新奇的动作模仿中产生进一步探究歌曲意境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加快或者放慢学习骑马的动作频率,感受做这个动作的频率和歌曲节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歌曲节奏快慢对应的意境,进而明白这首歌曲通过节奏变换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境,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进行一些必要的肢体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重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赏析歌曲《拔萝卜》时,教师可在学生学习疲劳时让学生模仿歌曲中拔萝卜的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内涵。又如,在欣赏歌曲《其多列》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能力,根据歌曲的特点设计肢体语言动作,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活跃课堂气氛。如教师可以根据歌词“上山坡去拣竹叶”,设计爬山坡、采摘的动作,让学生借助形象化的肢体动作,了解歌词表达的意思,并快速集中注意力。在这样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歌曲传达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赏析歌曲。
音乐欣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效果更为明显。音乐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力。而在开展音乐赏析课程时,教师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进而在这种充满激情的教学形式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产生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音乐教师应认识到音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以及在开展教学时使用肢体语言对提高学生音乐理解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及音乐课程的教学特点,根据课程需要合理设计肢体动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欣赏歌曲《小青蛙》时,教师可结合歌曲欢快的节奏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小青蛙在捕食等活动时的动作,并让学生根据歌曲旋律模仿小青蛙的动作,让学生在实际模仿小青蛙动作的过程中体会歌曲传达的欢快情绪,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音乐赏析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听到悦耳的音乐,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欣赏能力。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肢体语言,能够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直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表现的热情与欲望,使学生通过手位、体位的变化与组合,体验音乐欣赏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和想象力,进而在高效的课堂中提升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