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斌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富岭中心小学,福建 浦城 353416)
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学方法和理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以启发教学法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法,为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重大帮助。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成功启动学生数学思维,让思考更有价值。借助学生生活认知展开引领,设计发散问题展开引领,利用数学实验展开引领,都可以形成重要学习动力。教师要做好教学调查,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观察、梳理、分析、归结等操作中形成学科认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师要注意科学运用学生生活认知展开教学调度,让学生接轨生活经验,展开深入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展开数学探究。教师不妨利用直观的数学道具、生活实物、自然现象展开引领,给学生带来更多思维冲击。
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呈现差异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借助一定生活场景进行。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时,教师将学生带到校园中,借助生活场景展开教学。师:东、南、西、北是四个方向,看老师指的方向,你能够快速回答是什么方向吗?生1:老师指的是南面。生2:这是西面。师:大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特殊建筑?生3:我们面对的是南面。正南面是学校大门,向右转是西面,我们看到了教学楼,再向右转到北面,前面是食堂,继续右转就是东面了,这里是操场。师:我们来到校园平面图面前了,你能够看懂这个平面图吗?这些建筑分别处于学校的什么位置?各个建筑之间相对位置如何确定呢?不妨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看谁的判断最为准确。生4:我看到操场在教学楼东面,宿舍在教学楼西面。生5:学校大门向南开,我们进门就看到左手边的教学楼了,东面是操场,西边是宿舍楼。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将学生引到校园之中,给学生以方向指引,让学生有了现场感。教师从生活空间引向平面图,这对学生来说是学习升华,从三维立体空间转移到二维平面,这无疑是对学生学习思维的一种难得的历练。教师给出具体指导,让学生顺利完成认知内化,准确判断出平面图中不同建筑的相对位置。学生对生活化引领有特殊敏感性,教师抓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展开实践设计,就能成功调动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学科能力。
教师利用问题开展教学,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因此如何提升问题设计品质,让学生数学思维顺利启动,成为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学生数学思维呈现活跃性,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教学引领,让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在“异想天开”中形成数学感悟。拓宽学生数学思维宽度,无疑能够延伸学生学习视野,教师要在问题设计上展开创新探索,提升问题品质,深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发散性问题对问题方向不加限制,教师为学生投放发散性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多思考。例如,在教学“统计:平均数”时,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一些统计图表信息,要求学生对图表进行观察:这些统计图表中有一些数据,如何才能利用“平均数”来处理呢?生1:将一类数据进行平均处理,就可以形成平均数了。生2:找到两组数据,展开“移多补少”操作,就可以求出平均数了。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继续展开问题引导:自主选择一组数据,进行平均数操作,你能够归结出操作规律吗?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筛选,很快就确定了数据信息,并进行相关操作实践。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观察,并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课堂展示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表达,学生都能够将操作过程讲述出来:我们小组收集到40 个塑料瓶,小组有5 个人,有人收集7 个,有人收集10 个,每人平均收集8 个。教师继续设计问题:这些平均数是“实”的还是“虚”的呢?学生再次进入深度思考之中。
教师为学生布设一些发散性问题,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在学生思维过程中,教师不时利用问题进行调度,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思维动力。学生的数学思维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切准学生思维脉络展开设计,运用问题进行激发,能不断挖掘学生兴奋点,使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活跃,由此形成的数学认知更为立体而鲜活。
数学实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教师在实验设计中要对数学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统筹思考,为学生准备观察实验、验证实验、探索实验。教师还要给予必要的引领,让学生自然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展开数学探研,自然形成数学认知基础。
例如,在教学“认识年、月、日”时,教师给学生布设了实验操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月历,每个小组制作两个月的月历,先集体讨论制作程序,包括月历主要内容、利用何种方式呈现、利用什么样的材料进行制作。学生听说要制作月历,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教师拿出一本月历,给学生做展示,要求学生认知观察,并展开集体讨论。学生争先恐后地观察月历,对月历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很快就找到了制作月历的方法。在学生形成了制作方案后,教师可让学生展示制作方案,并对学生的制作方案进行评价,给出建议,然后让学生展开实际操作,现场制作月历。教师深入到学生制作现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经过一番实践操作,各小组的月历都顺利诞生。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评价,对学生创意设计和制作方法展开集体评价,给学生带来无限学习动力。
月历制作活动,将学生学习热情点燃。从学生的实践表现中能够看出,教师利用实验操作展开教学引领,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触动,教学发动比较成功,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建立的学习认知更为丰富。学生对数学实验有特殊兴趣,对手工操作活动更是情有独钟,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自然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积极性,确保数学实验活动顺利推进,让学生在数学认知模型构建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总之,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学生通向新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科学引领,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让学生顺利进入数学学习体验环节,自然建立学科学习认知。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生活认知,借助问题投放,运用数学实验开展教学实践,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数学课堂充满思维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