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合肥供电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1
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迫使供电企业不断转变经营管理思路,逐步推行一体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电费集中核算作为供电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成为了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当前全国开始试行电费集中核算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仍不能满足当前电力体制的实际需求[1]。
电力行业在不断发展下已经有了较大的覆盖规模以及组织架构,为各个地区提供了大量而稳定的电能,这在代表电力行业已有良好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电力企业能强化管理工作质量,使得电力行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和规范化。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现代电力企业在发展中实行了高效的电费集中核算模式,电力行业中工作人员在向用户收取费用的时候需要严格的根据收费标准来收取电费,同时还需工作人员做好财务记录工作。
各领域中的机械设备、电子设备都需要由电能来驱动,一旦电能在供应稳定性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造成相应领域发展受阻,甚至会导致相应领域遭到经济损失。所以对当前电力企业而言,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也是需要重点注意的,只有保证了电能供应的稳定性、为用户提供坚实可靠的服务,才能实现电力企业良好的长远发展。
从企业组织角度看,电费回收管理属于企业内部管理范畴,关系到供电企业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优化电费回收管理首先要从内部入手,将电费回收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具体的责任人。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在岗人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在内部建立绩效制度、奖惩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2]。
该系统主要面向企业、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此类用户既是用电大户,也容易演变为“欠费大户”,通过用户信息系统综合评价用电信息、交费情况、风险机率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用户的信用评价机制,形成分层服务模式。例如,对于一些信用较好的用户,在出现短期拖欠电费的情况下,可以取消滞纳金、保留充足余额,对于信用不好的用户,可以采用一定的惩罚性措施。
供电企业内部应促成营销核算、财务核算两方面的规则统一。财务按照营销业务实际情况展开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的核算,这样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电费回收余额。同时在银行存款核算方面保持步调一致,即财务方面也采用“见票进账”原则。
当前的性能计算是科学合理的,由两种测试机制组成,既规定了系统测试,又规定了人工测试,因此应保留这两种测试机制。但是,由于系统检查中的误差概率太高,因此需要优化设计以设置报警条件。在某些企业范围的输入系统中,有数百个检查条件可以细化检查过程,但也可能更频繁地成为误报的主要原因。公用事业部门应根据报警原因的统计结果,对现有审计逻辑进行综合分析,减少错误率。同时,必须手动管理审计周期。在手动审计阶段,显式审计标准将成为提高手动审计效率的主要任务。公用事业部门能够将审核本地化为标准文本,并创建可随时提供给审核者的指导。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标准必须匹配。为了减少计算工作量,您可以将系统中的表和系统映射为计算的基础。为确保检测质量,电力营销系统中的第一个内核模块应完整且与检测周期相关联。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管理审阅任务,以便它们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而无需执行任何工作。
在进行集中核算过程中,应积极制定标准的抄表管理方法和抄表管理制度,以此有效确保抄表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使集中核算管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可以考虑建立专项账本管理部门,通过专项账本管理部门对账本核算和账本保管进行区分,以此有效避免集中核算过程中出现篡改账本等不利现象。此外,应积极加强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使工作人员的收入与电费回收形成挂钩实现薪酬和劳动绩效的紧密结合,为集中核算工作构建有利环境。在进行电费账本管理过程中,也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使集中核算管理中的不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集中核算工作的整体效益[3]。
通过对工作的总结与归纳发现,岗位职责、考核要求、工作流程与内容、规章制度、执行的文件规定等需进一步融合;在编写操作说明书时需将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完善更好的指导具体实务操作,制定标准的各类规章制度将岗位职责明确下来,从而不断提高集中核算工作的精益化水平。同时,当切实有效的制度逐渐完善后,应根据财务信息化深化应用要求,将其实施到位,在制度层面上为这方面的科学应用提供专业支持,避免公司财务工作效率、落实效果等造成不利影响。当制度执行到位后,通过对人员职责范围明确方面的思考,可使财务信息化深化应用方面得到专业支持,促使其在未来实践中的应用水平能够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为公司的更好开展打下基础,加深其生产经营活动高效开展中的财务信息化程度。
集中核算是电力营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供电企业应该重要控制的环节之一。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电企业实现电费集中核算已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因此对电费集中核算流程进行优化,是供电企业提高经济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本文提出的电费集中核算流程优化策略,充分体现了集约化管理的思想,可以有效对性地解决当前集中核算中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