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清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在低中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安排了童话类课文。这类课文因其浅显通俗的内容安排、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表达、鲜活新颖的形象塑造、生动曲折的情节发展及丰富隽永的情感传递,深受学生的喜爱。
童话是一种完全虚构的文学样式,天马行空的幻想是童话类课文的魅力与核心所在。它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故事,充满奇特的幻想[1]。幻想不是单纯存在的,它常常与假设、夸张、变形等手法相互协作,使幻想中的事物呈现出似真似幻、富有趣味的张力,变得更活跃、更生动,从而建构起一个神奇迷人的童话世界。那是一个纯粹幻想的世界,它将现实生活隔离。童话里的人物形象是幻想的产物,在这里一切事物都有了生命,花、草、虫、鱼开口说话,万事万物被赋予人的喜怒哀乐。蜘蛛开起了店,青蛙卖起了泥塘,小鸟与大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只在童话世界里存在的情形,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在儿童眼前,令他们欣喜、着迷。
童话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捕捉童话类文本中意蕴深远、值得咀嚼的词语,引导学生在此停留、驻足、想象,走进人物内心,感受童话魅力。例如,教学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童话故事《兔子的胡萝卜》时,笔者选择一个动词,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师:小兔子,说说你是怎么抱这根胡萝卜的?
生1:紧紧地抱。
生2:乐呵呵地抱。
生3:抱一会儿拿到鼻子跟前闻一闻。
师: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吗?
生1:我特别喜欢胡萝卜。
生2:我很珍惜这根胡萝卜。
生3:我十分爱惜这根胡萝卜,生怕别人抢走了。
师:你瞧,抓住动词发挥想象,能带给我们这么多阅读感受!透过这个“抱”字,我们似乎感受到兔子对这根胡萝卜的珍爱。谁能读出它的喜爱?
生读,齐读。
在感受兔子形象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聚焦生动准确的动词,让学生找动词,借助动词展开想象,将自己设想成故事里的人物,结合文本和自身经验揣测人物心理。透过小小的动词“抱”,发挥想象,去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童话的故事性,决定着文本内容充满意想不到的转折。“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恰是吸引学生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笔锋转折的地方展开想象,猜测故事进展,揣摩人物内心,体验阅读童话的乐趣。例如,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是一篇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故事随着一个个意外的转折深深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执教时,教师可利用情节的转折,引发学生想象和思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师:(出示:织什么呢?就织口罩吧,口罩织起来简单)小蜘蛛啊,你为什么选择编织口罩?
生:因为我觉得口罩织起来最简单,只需要一点线,一会儿就能织好。
师:读了第2 小节,你还这么认为吗?
生:我觉得织口罩太难了,河马的嘴那么大,我可是整整织了一天哪!
师:当你看到第一位顾客进来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得太简单了,怎么也没想到河马会来织口罩,多希望是一只蚂蚁!
生:唉,都怪自己,早知道不编织口罩卖了,这要织到什么时候啊!
师:谁来把蜘蛛的无奈和后悔读出来?
蜘蛛美好的愿望被第一位河马顾客给打破了,这是故事的第一处转折。教师紧紧抓住这一转折处,带领学生想象蜘蛛复杂的内心,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如此教学,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走进故事人物的内心,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童话故事很多采用言语反复和结构反复的手法,这种类型的童话类课文在小学低年段出现得较多。这种反复的手法符合小学生的言语认知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紧扣文本表达的特点,放飞学生的想象,带领学生感受故事的张力。比如,部编本二年级下册的《青蛙卖泥塘》《蜘蛛开店》,三年级上册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都运用了反复的语言或结构,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安排学生推测故事的发展方向,指导学生复述、续写,感受童话的趣味,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青蛙卖泥塘》中对后面的几种小动物一笔带过,没有像介绍青蛙与老牛、野鸭之间对话那样详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之前的阅读发现,创造新的故事情节,给小鸟、蝴蝶、猴子设计动作、语言,创编一段故事内容。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发现小动物们表达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提供句式:来了,看了看泥塘说:“。”没有买泥塘,。青蛙想,要是,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 。
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童话故事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魅力,还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思维经验,勾连阅读和表达,提升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使童话教学焕发活力。
好故事一波三折,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在童话里,处处是作者有意的搁笔,如提示语的简化甚至省略、故事情节的点到为止、结尾的言尽而意无穷等。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刻意留白处,启发学生想象补白,这也是运用形象思维生动地展现故事的过程。
例如,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故事,作者新美南吉的语言极其清浅,对故事的铺陈精简干净。真挚的友谊和内心对承诺的执着藏在故事的主干中和人物的对话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鸟儿飞回来之后的几次对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写提示语,进一步体会鸟儿寻找树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从而走进鸟儿的内心,感受故事传递的情感。结尾处的表达含蓄,令人浮想联翩又回味无穷。“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鸟儿一次“盯着”,一次“看了”,这两处相同的动作里藏着鸟儿深厚的感情,此时的鸟儿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故事的结尾看似不圆满,实则有深意。教师可以利用含蓄的结尾,带领学生去想象鸟儿的内心和语言,想象摇曳的灯火在传达怎样的情感。
每个儿童心中都有一颗善的种子。教学时,教师不可忽视儿童的内心需求和精神追求,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放飞儿童想象的翅膀,唤醒儿童的情感经验,联结童话故事与儿童的内心,使儿童感受到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内心得到充盈的满足感。
综上所述,如果说童话是一条通往愉快学习语文的小径,语文教师就是这条小径上的引路人。天马行空的幻想是童话类课文的魅力与核心所在,新教材、新时代背景下更呼吁教师关注教材、儿童、课标。抓住童话类文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在童话丛林中尽情享受,使得学生获得精神的滋养和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