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娟
(福清市滨江小学,福建福清 35030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复述,是指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抓住重点并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出来。复述,既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识记和巩固课文,又能提升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复述,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就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如茗茶般散发馨香之气!
如茶因着制作工艺有多种分类,融记忆、思考、表达于一体的复述,因着课文类型、学段要求的不同,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类别。
荀子《劝学》中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插图,是充满中国风的水墨画,其中蕴含的美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些插图紧扣文章的中心,是连接文本思想与学生兴趣点的桥梁。低年级课本更是图文并茂,利用课文插图或精美课件的直观性复述,犹如绿茶一样拥有返璞归真的纯粹。
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一文中出现了三幅插图。第一幅图是老牛的劝阻,第二幅图是小松鼠的劝阻,第三幅图是小马对老牛和小松鼠的回答及做出的尝试。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参照插图,引导学生通过对画面的观察和想象,展开对故事的复述,因为有了插图的提示,学生就能很好地组织语言,复述就水到渠成。当然,对于一些童话情节比较生动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插图并配上有趣的语言,这样就能达到复述的优化和升级,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翔实复述即详细真实地复述,尽量遵循原文的风貌,还原原文的语言特点、叙述顺序,连贯而又详细地再现文章的内容。这种复述方式就好像白茶,稍加晒制,却依然保持着毫香清醇。在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借助认真的朗读,逐层加深的阅读,使文章中的每个情节和画面都清晰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翔实复述,这样才能达到理解课文、熏陶情感,锻炼学生的记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这种翔实复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因为课文比较简短,随着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入,学生很容易就能达到背诵式复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三年级故事的内容复述要求是能完整详细地复述。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和《漏》虽然浅显易懂,但篇幅较长,只能用近似原文的叙述方式来复述。好在教材已有“支架”——课后或给出标有时间顺序的表格,或给出相关示意图。有了复述支架思路图,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轻松复述,置身于故事中,走近人物。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对故事复述要求是能简要复述。思维导图式复述是简单可行的方法,其为学生复述提供了一根拐杖。思维导图透过大量文字内容,提炼一个明确的中心,以关键词向四周发散分支,以简洁的形式促进记忆。犹如半发酵的青茶,既有绿茶之清香,又有红茶之醇香。
针对故事性比较强的文本,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边读边想,抓住句首或句中的关键词,展开想象,连词成句,积句成篇,层层递进,这样复述起来也更加流畅自然。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写到盘古身体的变化,抓住肌肤、血液、汗毛、汗水、气息、声音、双眼、四肢这几个关键词,稍加想象,尽量用原文中的好词好句,并适当加上自己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理解。学生一下子就能把握文章的精髓,既掌握了词语,又积累了词汇,进而感受到盘古的神奇创造性,激发了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知之不如乐之。崇尚快乐、表现欲强的学生,较之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喜欢灵动的教学方式。演绎式复述,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全方位加工,就好像工艺复杂、泡法讲究的红茶,给人以馥郁的美感。学生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想象,赋予复述以生动的表演形式。这种演绎式复述将是对常规的口头和笔记输入输出学习方式的一个全面的颠覆,具有更强的灵动性。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都节选自四大名著。众所周知,四大名著作为经典,已经被搬上了荧幕,并在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下也成为荧幕上的经典。而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也提出了课本剧表演,这对于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为课文复述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首先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一篇文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落实各自的角色。以新旧教材中都出现的《草船借箭》为例。舞台表演追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在原文当中,对于人物的动作、神态有时并没有明确的点出,甚至语言也带有浓浓的时代特点。如此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改编就简单了。从改编到排练再到道具背景音乐的选择,无不融入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见证着学生组织能力的提升。如果学生有很高的音乐素养,教师还可以融入音乐、舞蹈的元素,把课本剧进一步改编成歌舞剧。小小的舞台,个性迥异的人物,彰显的是学生浓浓的学习热情、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具个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文中的留白是在疏密有致中展现含蓄内敛的张力,犹如黑茶,回甘绵长、齿颊生香。延展复述,抓住课文中的留白,让学生享受自由曼妙的想象空间。课本中的留白,犹如电影中的空白镜头,要想调动思维感官进行补白,就必须建立在对电影剧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延展复述,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语言、结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基调,其次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最后把课文的“意犹未尽之处”作为切入点,进行多功能复述。延展复述,让学生在课文知识的逻辑性梳理中,抓住课文中空白的裂缝,照进全新的思维之光,让其说和写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蜘蛛开口罩店遇到河马,转行围巾店又遇到长颈鹿,开个袜店却看到了蜈蚣,这些故事情节使读者啼笑皆非。如果你是蜘蛛,你准备再开一家什么店呢?学生借着梳理课文这一有益的活动,就会发现:蜘蛛一次次因为工作的辛苦而逃避,却一次又一次深陷其中。什么有趣的动物,会让他再一次陷入逃避的困境?耳罩店遇到大象、服装店遇到野猪等有趣的延展复述,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蜘蛛开店》《我要的是葫芦》等“可再生”文章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延展复述方式,从而达到“于无字处皆成妙境”的教学目的。
每一篇文章都以其富有个性的谋篇布局,流淌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要实现与作者、文本进行无缝对话,就必须借助角色复述,利用自己的认识经验,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行不言之教,实现角色复述效率最大化。角色复述就好像花茶一样,茶味花香,灵动跳脱,有益身心。学生在角色复述中,不仅把握了文章的精髓,还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形成了语文素养。针对《小马过河》《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寒号鸟》这一类对话居多的文章,为了使文章更加立体化、形象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角色复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是通俗易懂的民间故事。教师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由学生独自品悟,教师问题修正,引领学生对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有较深入的领会,让学生分别以海力布、乡亲们、小白蛇的角色来复述故事。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文本的语言进行一个全新的组织、改编,并注重角色变化带来的表达差异性。
课前指的是导入新课前的一段时间,虽说时间不长,但通过合理的应用,也能与课文的正式讲解形成相得益彰之妙。犹如善饮者,绝不会因为茶香易散,而忽略了半掩壶盖热闻茶香之趣。
课前借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生活情景的再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为顺势导入课文做好铺垫。例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有一篇童谣《传统节日》,上课伊始,教师就请学生讲述自己印象深刻的传统节日,此时学生就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方面娓娓道来,这样既有助于传统节日的“落地”,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其对生活的热爱,并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段要求,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理解和整合文章的基础上,提取有效信息,灵活合理地选择复述方法。同时,教师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以鼓励、赞赏为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复述的舞台,从个人到班级,注重以点带面,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帮助学生把所学习的内容更有质量地保存于长时记忆中。犹如将茶倒入品茗杯时,趁着温热,细细品尝,口腔中的香气、萦绕鼻尖的香气,曼妙缥缈,使人乐在其中。
复述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虽说是让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复述以及评价的工作,但教师也应该注重课堂的延续性,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把要复述的内容带到自己的家中,讲给父母听,并请他们给予评价,能进一步强化其复述的能力,提高学生复述的水平。好似喝完茶后,杯渐冷,但余香袅袅,如膜附杯壁上,令人神往。
教学如泡茶,在一次次激发茶性时,其曼妙之姿也就徐徐展开。教学时一次次引导学生口脑并用进行复述,使学生拥有充分的表达空间,有助于课文的意境在学生的头脑当中再一次被唤醒,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精髓,既让学生实现了自我提升,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