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水”的身影,由此可见研究“水”的概念隐喻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探究汉语中关于“水”隐喻的使用,对比了二者之中“水”隐喻所存在的概念域,发现二者有共性又有个性。古代汉语关于“水”隐喻的使用存在“人物域”、“情感域”和“时间域”,除了上述三种概念域,现代汉语则还存在“问题域”和“思想域”,体现出现代中国人在“水”隐喻的使用方面既继承了古人的精华,又拓展了一定的语义使用。
1.引言
“水”是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活起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研究“水”的文学价值。“水”是万物之源,无处不在,万物之中皆有水的存在,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存在许多关于“水”的诗词。生活中处处有隐喻,隐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认知认知方式。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表达思想的一种认知方式。目前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概念隐喻的研究有很多,但对“水”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关于古今汉语中“水”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将以“水”为例 (包括水的载体江、河、湖、海),通过对汉语语料的分析,研究“水”的概念隐喻,并分析关于“水”的概念隐喻存在的认知理据。
2.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辞学,在核心期刊中基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水”的文章比较有限。蓝纯和贾冬梅(2010)采用原则性多义词分析方法将“水”的中英认知词义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二者的原型词义相同,“水”的各种特点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丰富的隐喻,并研究了其拓展词义。蓝纯和贾冬梅(2012)通过分析五行之水行在古代和现代汉语里的具体体现,寻找其背后的概念借代及隐喻,得出结论:古代和现代人们对“水”的认知可以说整体上一脉相承,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现代汉语丢失了“水”向人体和社会的一些拓展。”这意味着一方面“水”的语义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现代中国人在继承五行哲学思想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了其中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成分。陆亚东(2016)运用“水”隐喻来思考管理思路,分析“水”隐喻在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中的作用,对中国企业未来的管理实践、战略设计、竞争力培育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上面的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关于“水”隐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英使用上的对比,或是只研究现代汉语或古代汉语中关于“水”的隐喻,很少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水”隐喻的使用做對比并分析二者的异同,也很少有文章分析其中隐喻的认知理据。因此本文将分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水”隐喻中的所存在的认知理据,对比和解释二者的异同,探究关于“水”隐喻使用的延续和发展。
本文运用Lakoff和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关于“水”隐喻的使用进行对比,从而回答以下问题:
(1)古代汉语中如何体现“水”的隐喻?
(2)现代汉语中如何体现“水”的隐喻?
(3)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关于“水”的隐喻有什么异同?是否体现了关于“水”隐喻的认知模式的变化?
3.古代汉语中的“水”隐喻
在中国古代,许多诗人在作诗时十分青睐于“水”的使用,并将其运用得惟妙惟肖,因此也出现了许多关于“水”的隐喻。
在以下的几首古诗中,总共出现了——处关于“水”的隐喻,所属的概念域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大类:时间域、情感域和人物域。时间域里的隐喻有“时间是水”;情感域里的隐喻有:“爱情是水”和“友情是水”;人物域里的隐喻即为“人物是水”。
3.1 时间域
水是万物之源,无处不在。由于地心引力,水是自上而下地流,从高处往低处流并且奔腾向前永不复回。而时间也像水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一直奔腾向前同时也不会再倒流。古人领悟到水与时间的特征之后,也发现了二者的相似性,于是也就有了关于“时间是水”的隐喻,例如: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3)鬓毛霜一色,光景水争流。(白居易《六年冬暮赠崔常侍晦叔时为河南尹》)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例(1)、(2)、(3)中都包含了“水”流逝,将“流水”比作是“流逝的时间”,永不复返,将源始域“流水”奔腾向前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时间流逝”中,突出时间如流水一样飞逝的特点。例(4)借用了水的载体“海”,从而说明时间像江水一样流入海中,一去不复返。在此类概念域中,“水”是源始域,其中“流动”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时间”流逝中,突出时间像水一样,只能不断向前流逝,不再复返了,错过了就再也不能重来,因而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发奋努力,以免到了老年追悔莫及。
3.2 情感域
在我国古代丰富的诗歌中,诗人常常借用“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多用来抒发忧愁之情。忧愁之情包括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同时,“水”还表达了在爱情中所包含的深厚之情。这部分的隐喻具体表现为:“友情是水”、“乡愁是水”和“爱情是水”。
(5)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6)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7)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李之仪《卜算子》)
在上述的例(5)中,诗人把与友人的离别中的哀愁比作是流水,将“水”的延绵不绝来映射愁情蔓延,斩不断又更延绵。此处将源域“水”延绵不断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友情”上,突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哀愁。例(6)则表达“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诗人远行,运用源始域“故乡之水”,映射到目标域“浓重的思乡之情”中,言有尽而情无穷。例(7)体现了把“水”比作“爱情”的隐喻。诗人用长江水的两头比喻与恋人相距遥远,比喻两人同处同一时空却不能相见,借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此处的源域为“水”的载体“江头和江尾”,通过两江遥遥相隔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对恋人思恋之情”中,突出诗人对所爱之人的想念,并且饱受爱情之苦。
3.3 人物域
我国古代诗人不仅描写情感与事物,同样也运用各种丰富的写作手法来抒发对人的感情。在古诗中,“水”也经常用作比喻“人”。除了上述的时间域和人物域,古代诗词中“水”的隐喻還存在着人物域,即“人是水”。具体还可分为“女人是水”、“情人是水”、“友人是水”、“百姓是水”以及“品德是水”。
(8)谁言水是无情物,也到宫前咽不流。(长孙翱《宫词》)
(9)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 把酒问月》)
(10)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11)傳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12)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辛弃疾《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悴》)
(1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
例(8)把“女人”比作是“水”,源始域为“水”,目标域为“宫女”,该句将宫女苦闷忧愁的心情寄托在流水中,把“水”看作是“宫女”,无情的事物中也蕴含着忧愁的情绪。例(9)则把“流水”比作是“古人和今人”,源始域为“流水”,目标域为“古人和今人”,从而说明古人今人就像逝水,然而明月却亘古不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代代更替、生命转瞬即逝的感慨。“情人是水”体现在例(10)中,将“水”比作是自己的恋人,把对恋人的思恋之情寄托在这延绵江水中,将始源域“水”映射到目标域“情人”上,表达了作者对恋人浓浓的思念之情。而例(11)则体现了“百姓是水”的隐喻。将百姓比作是“水”,将君王比作是“舟”,体现了普通百姓和君王密切相关的关系,即为百姓既能拥护君王,亦能推翻君王,将目标域“水”投射到目标域“百姓”上。例(12)则体现了“友人是水”的概念隐喻。例(13)意为做人应如水,水柔万物,且不争高下,这样的品德是最接近道。这里将源始域“水”映射到源始域谦虚的“品德”上。
4.现代汉语中的“水”隐喻
作者收集资料发现,在现代汉语“水”隐喻的使用中,同样也存在以下四个概念域:人物域、情感域、问题域、思想域。人物域中的隐喻为“女人是水”、“眼睛是水”和“品德是水”;情感域中的隐喻则表现为“爱情是水”和“友情是水”两大类;问题域中的隐喻可以具体分为“问题/麻烦是水”、“灾难/动乱是水”和“假物是水”;思想域中的隐喻为“思想是水”,其中,思想还可以具体分为思维、想法和观点。
4.1 人物域
随着我国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的继承,“水”隐喻在人物域中的使用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现代人们也钟爱把水比作是人,具体体现为“女人是水”、“眼睛是水”以及“品德是水”,例如:
(13)古老的黄河弯弯曲曲,富饶的河套偎依在母亲黄河那宽阔温暖的怀抱里,这里孕育了灿烂的河套文化,这里养育了世世代代质朴勤劳的河套人。
(14)他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15)你是一碗清水,干干净净一个人。
(16)拥有了恒心和毅力如能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难与阻碍都能突破。
上述例子中,例(13)体现了“女人是水”隐喻,把源始域“黄河”映射到目标域“母亲”上,黄河时刻的陪伴就像妈妈那温暖的关怀,时时刻刻都在身边。例(14)把“眼睛”比作是“水”,将源始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眼睛”上。例(15)把“清水”看成是一个人纯洁、干净、朴实的品质,将源始域中“水”清澈的特点映射到目标域“纯洁”等品质中。例(16)的“滴水穿石”则是形容一个人拥有坚毅、有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就算是极其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此句通过将源始域“滴水”细微却又不断流的特点映射到目标域“坚持不懈的品质”中。
4.2 情感域
与古代诗歌相同,现代汉语中“水”隐喻的使用中也存在着丰富的情感域,例如:“爱情是水”、“亲情是水”和“友情是水”
(17)我的爱如潮水,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歌曲《爱如潮水》)
(18)我对你的爱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电影《大话西游》)
(19)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20)万水千山总是情,聚散也有天注定。(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
例(17)、例(18)则用水的猛烈来形容对恋人的浓浓爱意。这两个例子都是将源始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上。例(19)的源始域为水的载体“海峡”,“海峡”将两岸相隔,同时也将亲情隔绝了,使得作者与大陆的亲人不能团圆相聚,因此源始域“海峡”映射到了目标域“亲情”上。例(20)用“万水千山”来表达相隔遥远的友情,表达了即使远隔万水千山也难舍那份友情和牵挂,把源始域“水”映射到目标域“友情”上。
4.3 问题域
“水”除了能给人们带来能量、表达感情,同时亦能给人们制造出麻烦和问题,从而带来一些影响和问题。当水的能量到达一个程度导致无法控制时,便会产生问题。因此,“问题是水”的隐喻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现代汉语的使用中,“问题是水”具体还可分为问题/麻烦是水”、“灾难/动乱是水”和“假物是水”。
(21)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行,有些干部选择拖人下水, 做出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来。
(22)他自以为谎话说得滴水不漏,其实大家早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23)侵略军犹如洪水猛兽,席卷而来。
(24)这一批货物全部都是“水货”,实在是坑惨了老百姓啊!
例(21)中的“拖人下水”意为“给别人带来麻烦”。例(22)的“滴水不漏”则为“不出问题,不出差错”。这上述的三个例子中,源始域都为“水”,并映射到目标域“问题/麻烦是水”上。而例(23)则表示了比“麻烦和问题”更严重的程度,即“灾难 , 动乱 , 困难”。“洪水猛兽”中的“洪 ”表示水量之大,水势凶猛,如同野兽一样 凶猛可怕,常用来比喻可怕的灾难,突出侵略军的可怕,给人们带来了致命灾难。而例(24)体现了“假物是水”的隐喻,指产品不过关或产品掺水,源始域为“水”,目标域为“假物”。
4.4 思想域
思想和水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水有源, 思想也有源;水有用尽之时,才智也有枯竭之时。思想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水能更直观简洁地说明思想这种抽象的事物,因此“思想是水”就此产生。
(25)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绞尽了脑汁。
(26)由于摈弃马克思主义, 西方人思想源泉严重枯竭。
(27)写作时灵感一来,简直是文思泉涌,一口气洋洋洒洒地足足写了好几千字啊!
(28)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新思潮。
上述例子都表达了“思想是水”的隐喻,源始域为“水”,将“水”的特点映射到目标域“思想”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例子并不直接用“水”来表示,而是用与“水”相关的词语“汁、泉、潮”等词。在汉语里,“思想”常常与“脑”、“心”等器官直接相关,于是也就有了“绞尽脑汁”、“心海”、“记忆的长河”等词汇的出现。除此之外,水量大时也用来形容思想的澎湃激昂,完全符合思想运动的特点。
4.5 时间域
与古代汉语相同,现代汉语关于“水”隐喻的使用同样存在着时间域,由于水流动这一特性可以具体感知, 而时间无形无象,水则能更直接简单地表达时间,古人和今人都善于运用“时间是水”的隐喻。
(29)看看日子像流水般地过去,人都快老了,还干不了什么大事业,想起来就感到难过。
(30)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3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朱自清《匆匆》)
(32)流年似水中,我也在一点点长大,褪掉了那份稚嫩,也褪掉了那份羞涩。
以上的例子全都用“流水”来表达时光易逝,一去永不复返的特点,时间不 会倒退,水也不会倒流。此处的源始域为“水”,目标域则为“时间”通过运用“时间是水”告诫人们珍惜时间,切勿荒废光阴。
5.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水”隐喻使用的异同
对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关于“水”隐喻的使用,我们发现二者有同有异。
共同点为:1)二者都有三个共同的概念域:时间域、情感域和人物域。2)情感域中都有“爱情是水”、“亲情是水”和“友情是水”三种隐喻,但主要都为“爱情是水”的隐喻,关于亲情和友情的隐喻则相对较少。3)人物域中二者都存在“女人是水”和“品德是水”的隐喻。这说明当代中国人对时间、人物和情感的认识、理解和表达与古代中国人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
但是在研究中发现二者也表现出一些差异:1)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中的“水”隐喻多了问题域和思想域两个概念域。体现了现代汉语中对“水”隐喻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2)在人物域“女人是水”隐喻中,现代汉语存在“母亲是水”的隐喻,而古代汉语则缺少此类隐喻,体现前者在描述女性时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古代汉语主打的隐喻为“情人是水”,而现代汉语则为“女人是水”和“品德是水”;将二者对比,古代汉语缺少“眼睛是水”的隐喻,而现代汉语则缺少“友人是水”和“百姓是水”的隐喻。
总体而言,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关于“水”隐喻的使用及其古今中国人对“水”的认知可以说大体上一脉相承,大多借“水”来表达某一类感情,或是用于表达“时间如流水”,感叹时光易逝。亦或是用“水”来形容人的某种性格特征。而差异则体现在古代汉语对国家和社会上缺少一些认知,没有关注到社会上更广的层面,缺少向更多领域拓展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这意味着中国人关于“水”的语义认知发生了历时变化,在继承古代汉语精华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关于“水”认知上的使用,真正做到了将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Lakoff,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 K?vecses, Z.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4] Ungerer, F. & H.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 黃兴运,覃修桂. 体验认知视角下“水”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10,31(06):28-34.
[6] 贾冬梅,蓝纯. “Water”与“水”的认知词义对比分析[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03):28-35.
[7] 贾冬梅,蓝纯. 五行之水行背后的概念借代和隐喻[J].外语教学,2012,33(06):19-23.
[8] 贾冬梅,蓝纯. 五行之木行背后的概念借代和隐喻[J].外语与翻译,2015, 22(01):36-41.
[9] 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10] 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1] 陆亚东,符正平. “水”隐喻在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中的运用[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38(01):3-14.
[12]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敏(1996-),女,汉族,广东韶关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