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也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危害,更加剧影响了居家隔离期间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此前已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或存在心理安全隐患的大学生。如何引导高校大学生避免或消除由疫情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突发情况,就成为高校辅导员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个案进行记录和分析,以期为疫情期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若干启示。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疑病
一、案例背景
小A,女,某高校文科学院大二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父亲有精神疾病史,母务农。平时给辅导员印象:性格略孤僻,自尊心强,腼腆内向,话少,眼神非常小心,不愿与陌生人交流,宿舍关系基本和谐,但本人有比较严格的卫生习惯和防护意识,学习成绩优秀。
疫情期间某日,辅导员接到该生QQ留言,称自己情绪不佳,想跟老师倾诉。经谈心谈话,辅导员了解情况如下:该生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曾经被狗伤过三次,虽已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却一直担心自己罹患狂犬病,甚至认为只要和狗接触,就有患病可能,对此特别担心焦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身处环境、居家隔离等因素,对自身患病的的恐惧已影响到该生的生活、学习和睡眠。近期听到狗叫就无法入睡,狗经过自己身边,就要反复检查自己身上是否有伤口.因养狗和卫生习惯问题几次与父母发生争执后又十分自责,情绪低落,学习时精神高度紧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
二、案例分析
(一)学生小A的症状表现分析:1.认知上:出现消极负面认知和想法,对曾经被狗咬伤这件事耿耿于怀,即使已经注射过狂犬疫苗,仍对狂犬病有较深的恐惧,坚持认为狂犬病很容易感染 ,甚至自己已经感染了病毒, 整日沉浸在疑病状态中而无心学习 ,对周围环境很排斥,学习、生活状态受消极认知影响较大。 2.情绪上:该生深感孤独,不被他人尤其是家人理解,对专业认识的解答持怀疑态度,深陷恐惧,常莫名落泪,易激动。3.行为上:该生出现比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失眠较为严重的现象,常感觉自己莫名发热,但测量体温正常,手心常有冷汗、头晕头痛,与家人发生过激烈的争执。 4.社会功能上:出现学习障碍,注意力无法集中,回避正常人际交往,终日将自己反锁在房间,不敢出门。
(二)学生小A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根据本案例中的学生小A的情况,将该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简要分析如下: 1、性格因素:经辅导员平时接触了解,该生性格偏内向、自尊心强但又胆小自卑、个性孤僻敏感,使得该生很容易将所有负面情绪内化而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加之疫情期间居住环境等因素影响,学生沉浸于怀疑自己患病的情绪中无法自拔。2、成长经历:小A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出生在贫困家庭,对自己要求很严格。高考考上省内重点大学,入学后,常感到自卑。三次被狗咬伤的经历,未能及时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的疏导,家人对该生的恐惧不能理解,认为是矫情多事,父亲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给该生带来隐性压力,害怕自己遗传父亲的疾病。3、家庭因素:一方面小A成长早期父母忙于生计,对该生关注较少,父亲患精神疾病后,母亲和家人承受较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平时与父母沟通困难,遇到问题时,该生得到的家庭支持力量极少。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不懂得科学的教育观念,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批评、劝阻、压制等手段,这种落后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容易使子女产生敏感多疑、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4、社会因素:在该生未进入大学学习之前,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到位,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认识不够科学,未能及时寻求援助,对自己受到的应激性心理创伤进行疏导。社会及家庭对孩子的成绩关注远胜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认为该生对罹患狂犬病的恐惧不是一种心理偏差,将该生的疑虑、恐惧等同于个性不开朗、矫情,将孩子不出门看作是故作清高、看不起人的借口。5、疫情突发事件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蔓延,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冲击。随着疫情时间延长,大学生在居家隔离和网课学习期间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居住环境和卫生习惯而与家人发生的争吵导致了该生情绪的起伏,疫情期间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方式,更让该生心理负担加重,情绪压抑无法排解。
三、案例处理
针对案例小A出现的情况,辅导员作出以下工作处理:首先,充分掌握信息,分析该生心理偏差行为主客观原因,及时与该生进行电话沟通。辅导员将自己掌握的信息整合,从主客观和自身生活经验入手,对该生的情绪进行安抚,表示对她目前状况的理解,采用共情和积极关注技能,在沟通中得到该生的信任。其次,加强疏导,引导该生及时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心理援助。了解到该同学的基本情况后,辅导员引导该生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心理援助,鼓励她主动拨打所在高校开通的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热线,以心理健康专业咨询服务,转化该生认识,提升该生心理健康防御能力。该生成功进行了心理咨询,得到了专业的辅导,情绪得到很好的释放。再次,建议该生就近到本地专业心理门诊咨询。考虑该生本人意愿和家庭经济情况,辅导员请该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就诊。并與该生家长联系,在得到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告知家长该生目前遇到的困难,建议家长暂时将家里的狗寄养到亲戚家,并加强家庭卫生意识,平时务工回家多与该生接触聊天,给予该生安全感和家庭温暖。最后,持续关心关爱学生,定期与该生进行谈心谈话,建立密切关注和联系。辅导员每周都与该生电话、QQ聊天,给予该生陪伴和理解,与该生分享日常学习生活的感悟,引导该生继续在学业上保持自己的优势。该生情绪已渐渐趋于稳定,并打开心扉,与辅导员畅谈专业学习中的困惑和返校后的学习设想。
四、案例启示
一、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大学开学推迟或不返校,线下教学被网课取代,各地疫情变化、境外疫情加重等都很容易给处于精力旺盛、信息来源广但甄别能力不足的大学生们带来紧张、压抑的心理,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譬如在认知、情绪、人际交往、躯体化反应等方面出现偏差,也可能因为对疫情的担忧出现过度关心自己的身体症状、过度担心感染某些疾病等行为,本文案例中的小A就有类似性,需要引起辅导员的高度重视。
二、面对大学生在疫情期间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做到及时辅导及时疏通,早发现、早干预,不因疫情影响加重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难度。笔者所在的高校,在疫情发生之初,就开设了二十四小时的心理咨询热线,专人负责预约和咨询,给大学生心理咨询提供了便利,为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也为辅导员在特殊时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支持和援助。
三、突发事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教育对象整体特征的变化,要求辅导员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甚至医学方面等与大学生需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各种素养和能力,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努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敏.一例关于疑病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
[2] 韩婷.大学生抑郁症个案分析及应对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
[3] 林玉香.浅析陪伴式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症干预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
作者简介:赫英娜(1981.5—),女,满族,黑龙江密山人,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生,广西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