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内容选择述评

2020-11-25 02:42杨欣
银幕内外 2020年4期
关键词:赤壁赋教学建议教学内容

摘要:《赤壁赋》作为经典的文言作品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经典文本对于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重大,但比起“如何教”,“教什么”更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将收集近十年来的课例和教学设计,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分析归纳,抽取出教学内容,以了解一线教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情况,分析案例存在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优点。最后提出教学建议即依据“文本体式”、服从“学生学情”精准定位教学内容。

关键词:《赤壁赋》;教学内容;课例综述;教学建议

《赤壁赋》创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创新的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敻不可攀”的经典。这样一篇意蕴丰富的文章,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自然是多样的。为了更好地确定这篇经典作品的教学内容,笔者收集整理了近十年来(2009年-2019年)包含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在内的12则课例,尝试对《赤壁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并进行简单评议。

一、教学内容综述

(一)课文的主题

课文的主题的呈现主要在分析情感的变化。有4篇课例主要在分析情感变化,这些课例通过抓住意象“风月”在不同画面中的不同特点,分析其中表现出的情感的不同。“风”“月”点化出“乐”“悲”“喜”三种感情。作者情感被带动同时借月抒怀,阐发“变”与“不变”之哲理。其中有位通过反复诵读文中几个关键的语气词“也、哉、乎”等来体会其情感上的变化,从而把握苏轼作品的内涵。还有一篇课例在设计最后,认为“苏轼此时的喜与乐只是暂时的……写作本文也只是在借流水、月光短暂地修复自己受损的心灵而已”,对于“苏轼是真的快乐吗 ”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需要主动鉴赏和评价。

(二)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的教学主要在品味语言、了解主客问答的创作手法、分析课文景情理结合。品味语言即赏读文中关键性虚词,“也、哉、乎”,让学生在感受语言微妙的表达效果,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至于“主客问答”的教学内容,有2篇课例,一是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分析“苏轼怎么说的,就让客人喜而笑了 ”,第二是让学生假设为苏子“说说是如何来劝慰烦恼忧愁的客人的呢 90%的课例都以“以景入情说理”方式来组织课文,有两篇课例将“风月”作为解读的切入点,“风”“月”是主景,文章思想与哲理尽在其中。由此可见,景、情、理结合的艺术特点是不可避免深入解读的教学内容。

(三)诵读和传统意象内涵

诵读,这一活动本身既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目标,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超过一半的课例都涉及到诵读。如关于景物,“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诠释这美景、美情呢 ”关于情感则诵读体会句末语气词“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表达的情感读出来。其他课例几乎只是“熟读课文”,在课堂中讲述一段让学生读一段,缺乏情感的体悟。

关于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这部分共有3篇课例,如其中关于苏轼诗歌中明月意象的探究延展话题,是探究传统文学中“月”的文化内涵,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苏轼人生态度的了解。冯为民老师则在课堂上由意象“月”讲到中国文学中“望月怀人”母题,为学生打开了阅读视野。

二、研讨与分析

通过对12则教学案例的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内容要依据“文本体式”、服从“学生学情”两个个方面,教给学生合宜的教学内容,下面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对《赤壁赋》教学内容的选择展开讨论。

(1)依据文本体式特征

依据王荣生教授的观點,“合宜的教学内容,......需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12则课例中有2则课例紧紧沿着作者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接近了苏轼的心灵,感受“天人合一”的文化观、人生观。有3篇课例“风”“月”传统文化意象内涵进行拓展,体现了积淀在数千年文言中的文化内涵。但是这些课例中的不足之处在于《赤壁赋》作为典型文赋的文体特征,关于“赋”这个文体的解说不够到位。因此在教学时,既要抓住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句,要理解文中意象对传情达意的作用,更要注意到苏轼在阐释人生哲学时,多用对仗式的长句,给人娓娓道来且极具说服力之感。

(2)服从学生学情

“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备课时要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如在前两段文字中,苏子第一段中的“乐”只是一种暂时地超越现实的快乐,“乐”中实际上隐含着“悲”。“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实指苏轼的政治理想。这些需要引入背景知识介绍,否则学生无法理解苏轼为何会在文章中这样提及,有一则课例中,教师通过“‘苏子,我想对你说开头,用一两句话,表达你的心灵之声。”教学过程侧重心灵对话,将学生已经知道的、了解的知识用文字呈现出来并加以评价。因此,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情所在,借助知人论世、文本细读、互文解读等方法,在师生互动对话交流中实现文本的体验和鉴赏。

总而言之,在文中提及到的12则课例都有值得参考借鉴的地方,但是也存在教学内容浅显、模式化之处。在选择《赤壁赋》教学内容时,要抓住文本体式特征,把握好学情,引入群文阅读、比较阅读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内部探赜,真正理解文本的内中要义,在此基础上再延伸、拓展,这应是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课堂教学的规范‘次序”。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

[2] 赵坤.不要抽出而讲之——以《赤壁赋》的文本教学为例[J].语文学习,2019(05).

作者简介:杨欣(1996—),女,江西赣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赤壁赋教学建议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