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非车险业务发展转型之路

2020-11-25 09:22于玲
商情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新形势转型

于玲

【摘要】财险公司经营管理中,非车险是比较考验专业能力的条线之一。近几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行业经营理念的更新迭代,非车险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非车险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并结合承保管理工作实践,阐述了非车险业务的发展转型思路。

【关键词】非车险 新形势 转型

财险公司经营管理中,非车险是比较考验专业能力的条线之一。近几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行业经营理念的更新迭代,非车险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一、面临的新形势

(一)车险及传统非车险业务增速了而坐,非车险发展承压

随着汽车行业衰退期的到来,车险在各家财险公司的占比迅速滑落,短短三年时间由八成降至六成。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各家财淦公司者阿亡努力向非车险转型,非车险成为新的竞争热点。

与此同时,非车险中某些传统产品例如企财险、船舶险费率走低、增长乏力,而随着竞争加剧,诸如诉讼保全责任险、安责险等近年刚刚发展壮大的业务,对增量的推动作用也逐渐消失,非车险自身增长压力越来越大。

(二)“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调整

近年来,各家保险公司陆续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并对架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而新的架构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新部门对非车险的掌握程度和重视程度不一,需求也有差异;前端销售人员缺乏专业支持;销售支持、出单、核保分属不同条线,耗费大量沟通成本等。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好非车险承保管理,仅依靠产品部门是行不通的,如何有效牵引各个条线,共同实现非车险发展,成为架构改革后的新问题。

(三)科技进步成为驱动保险业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科技进步改变了风险分布。例如5G、物联网、网络支付、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改变相关行业风险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锹改口和保障需求。二是互联网保险的蓬勃发展,众安等互联网保险公司相继成立,各类金融保险科技公司、智能保顾等新型主体陆续涌现。在主体多样化的同时,互联网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例如退运险、账户安全险等各种流量化互联网产品。三是传统保险公司科拟狈武能和生态圈构建。各家公司投入大量成本进行数字化转型与科技变革,将科技融入到销售、运营、风控等各个环节。总之,“保险十科技,成为大势所趋。

(四)社会治理领域面临众多机遇

安全生产责任险十事故预防服务”使得保险在承担事后赔偿的同时,也承担了“关口前移,事前预防”的功能,有效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民生保险承担了大量财政救助职能;建筑领域保函业务减轻了企业保证金负担;关税保证保险业务提高了贸易通关效率;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公共卫生领域大量保险产品;此外,“一带一路”、中国制造、个人消费升级等领域中保险也受到了重视。总之,非车险在社会治理领域大有可为。

二、新形势下的发展转型思路

前述压力、困难和机遇正在迅速改变着非车险市场格局,保险公司必须迅速找到转型之路。经过对当前形势的辩证分析,以下发展方向和道路可供参考:

(一)发展牵引与风险管控相平衡,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首先,要找准方向。各公司、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也不相同,行业内很多发展经验无法照搬,尤其像农险、信用险等,稍有不慎就踩雷。因此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平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关系,合理规划和布局。例如,可结合内、外部形势,以客户为中心画出三个地图:产品差异化地图、渠道差异化地图、机构资源地图,准确定位自身所处位置和时间轴,围绕客户和场景搞创新,找到尽量清晰的方向。

其次,要管住风险。非车险经营面临多重风险,需要有足够的认知,有效进行管控,不能重蹈车险自杀式扩张的老路。具体来说,要打造能力过关的品质初核及核保人队伍;加强培训,提高各级机构、各渠道的非车险专业化程度;梳理和完善承保制度流程,做好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明确红线和底线,定期监测分析赔付率等指标。

最后,要有力牵引。在当前产品线、渠道线并存的行业主流架构模式下,只有切实做好资源整合和科学分工,才能形成内部合力。一是产品线方面,虽然面向客户进行展业对接职能减少了,但非车险发展牵引的使命仍然需要产品线来承担,且新形势下的要求更高。应探索在做好核保工作的基础上,侧重做好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专注创新产品开发、培训推动及各类技术支持,培养“生产型核保人”,建立试错机制,把核保人变为“找业务”的产品推广策划人,将技术优势转变为发展动能,为前线提供武器弹药;二是渠道线方面,应侧重做好与政府、经纪公司、重点客户及各类外部平台的对接,获取有效业务资源,与产品线做好沟通和配合,共同攻克市场高地,同时应做好非车险专业团队建设和销售支持,通过建立项目经理制、产品经理制等,培育非车险专业团队,提升产能,支撑业务增长;三是各层级机构方面,各级机构应把非车险发展作为重要战略地位,建立和落实非车险专项激励和问责机制,通过销售基本法对非车险重点战略业务进行倾斜,做好目标和责任传导,总之,通过内部制度优化、资源整合和有效激励,实现产品与渠道左右协调、总分公司与基层上下联动,共同牽引非车险发展。

(二)科技手段与人工管控相结合,走赋能提效之路

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效率提升、人力解放。例如利用VR技术进行展业情景模拟,锻炼前端展业技能;利用系统规则提高各类同质化流量业务的自核率;利用小程序来执行报价和风险查勘任务;开发内部学习软件、丰富非车险线上培训课程等。总之,把新的科技手段大量地运用在非车险销售、风险识别、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并不断迭代升级。

另一方面,做好人工管理,实现灵活差异,精准支持。一是核保审批方面,系统仅负责规则的执行,核保人来负责规则的设计,对于大项目以及谨慎类业务,相关人员仍要拿出专业水平,多方考量,给出差异化方案并进行人工核保;二是日常承保管理全流程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需投入更多人力进行市场洞察、创新产品开发、培训推广、政策制定、技术支持、再保安排等各项工作;三是通过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地涉猎和利用各类新科技的优点,了解其不足之处和相关风险,通过人工干预,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承保管理工作。

(三)传统产品与创新产品良性循环,走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麦肯锡三层面分析法,应同时保持核心业务、成长业务、新兴业务三个层面的综合均衡,新旧更替畅通。具体来说,核心业务层面要确保规模和承保利润,费用政策要稳定,业务审批要加大授权;成长业务层面要实现快速增长,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费用重点支持,对重点区域进行适当授权;新兴业务层面要关注未来,加强政策机会研究,在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同时也要做好风控,培育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三个层面要互相融合,在做好创新产品开发的同时要做好培育和运营,跟产品要产能,最终将产品变为保费,将创新力转变为竞争力,使公司不断保持业务增长。

(四)“保险+”模式与外界充分链接,走生态化布局之路

一是“保险十生态”。研究客户月i在行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场景的风险保障需求,构建覆盖产业链的全方位、全周期的产品体系,以司法领域为例,可深挖申请人、律所、法院的需求,探索全方位产品嵌入,包括法律费用保险、司法拍卖履约保证金保险、法拍贷、执行救助保险、继续执行责任险、悬赏金保险等;此外,建筑领域、智慧城市领域、生态农业领域、物流运输领域、旅游出行领域、教育培训等领域,都可进行生态化开发。

二是“保险十服务”。将保险产品与客户服务充分结合,例如“安责险十事故预防服务”“家财险+智慧居家装备”“电梯保险十维保服务”等模式,借力第三方先进科技或专业辅助人,在保险期限内为客户提供防灾减损服务,增强保险的存在感,实现客户服务质量提升,增强客户粘性。

三是“保险十政府职能转变”,紧跟国家最新政策,充分挖掘政府各类公共服务与非车险业务的结合点,例如一带一路、民生救助、扶贫防贫、环境治理、疫苗安全、住宅质量、交通出行、教育医疗、地震巨灾等各类公共治理领域,想政府之所想,在政府弓I导下提供切实可行的商业运作方案,充分发挥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四是“保险十互联网”,提高对各类互联网新趋势的敏感度,紧抓互联网机遇,例如将微信、抖音引入非車险产品营销;开发账户安全险等各类互联网场景保险产品;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精准挖掘场景化需求,实现用户体验新突破;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与数字化世界中的各行各业更好地链接起来。

总之,在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保险公司只有放眼全局,勇于创新和探索,尽快找到适合自身的转型之路,才能实现非车险业务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大松,向运华.《保险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王绪瑾.《财产保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郑祎华.《财产保险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新形势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地方高师转型的归因、模式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