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
19世纪70年代末,我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十几户人家出入同一个大门,鸡犬声相闻,家事全透明。遇上大事,“院长”郭大妈喜欢召集大家伙开会商量对策,出钱出力出主意,相互帮衬的淳朴之心让人感觉很温暖。
那年中秋节前夕,郭大妈又召集各户代表开会,准备让大家在院里过一个开放式的中秋节,各户要尽其所能做出一道拿手菜,凑成节日“盛宴”。此外还要再出一个节目,类型不限,吟诗、独唱都可以,主要是营造過节的欢乐气氛。
大家积极响应,竞相发言。瓜子、水果糖、香茶、瓜果等都能筹办齐,可提到中秋节主角——月饼时,众人顿时没有了底气。各户家长代表把月饼票凑在一起数了数,数量差太多,根本不够大家均分。郭大妈心里犯愁,她只得挥挥手,叮嘱大人们少吃或不吃,得确保老人和孩子能吃上月饼。各户家长代表回家后传达了郭大妈的意思,还有大家伙凑不齐月饼的窘境,其中,王大爷的孙女秋桃闻言,心中有了计划。
中秋节当天下午,大妈、婶子们忙着清洗水果,烹煮自己的拿手好菜;老伯、大叔们打扫院子、擦洗桌子,吆喝着我们这些孩子帮忙端菜、摆椅子。这时候,秋桃用自行车带着一筐“战利品”进了院子。大家一窝蜂围上去问那是什么?秋桃揩了揩额头上渗出的汗水,掀开筐上盖着的花布,脆声说道:“月饼呀!男女老少人人有份,多出的几块还能做中秋晚会的‘奖品呢!”那一刻,大杂院里语笑喧哗,一片沸腾,大家伙兴奋又好奇,让秋桃讲讲这些月饼的来历。
原来是秋桃工作的单位中秋节给员工的福利,可以以员工价购买月饼,秋桃想着回报街坊邻居对她家的关照和善意,正巧大杂院要一起过中秋节,月饼数量不够,秋桃就抢先拿了一半,钱就先从她的工资里扣。
秋风送爽,月光皎洁。街坊们围坐在石条桌四周,欣赏着各户“文艺人才”表演的节目,感受着诗歌中颂月思乡的美好意境,悠扬的歌声、随兴的谈笑声、美好的祝愿声此起彼伏……那天的月饼我觉得格外香甜,因为每一口都饱含着浓浓的邻里情。
(编辑 靳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