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旻
焦虑的诞生
现代人动不动就用“焦虑”这个词来形容自己,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此刻请你试着来想象:有一天回家,走进电梯,刚按好你要去的楼层按钮,电梯门关的一刹那,你看到邻居大妈恰好走到电梯门口,她双眉紧皱,挥舞着手跟你说:“快出来快出来。”
她的话音未落,电梯的门已经关上了。你不确定大妈到底想说什么,当你反应过来,试图去按开门键的时候,电梯已经开始上行了,上行过程中还发出了好像以前没有的声响,电梯间里面只有你一个人。这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满脑子都在想着大妈的话,她为什么喊快出来?她是不是知道电梯有什么问题?天啊,电梯会不会突然停了?你控制不住脑子里的这些声音,只能眼巴巴地盯着楼层数字的变化,也想试着去按其他的楼层,但是不确定这样会不会增加危险系数。原来在电梯里面低头看会儿手机就到的时间,现在变得特别难熬,你手脚开始出汗,心跳在加速,腿部也微微颤抖。终于,你的楼层到了,门缓缓打开了,你一个箭步跳了出去。
故事讲完了,你觉得故事里的这个“你”刚才经历了什么?是的,这便是焦虑——当一个人在他的世界中感觉到某种威胁而失去安全感,而对此又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焦虑就产生了。
焦虑的背后一定是某种恐惧。但是焦虑和恐惧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在恐惧的情况下,危险是看得见的、客观的,而焦虑,往往是人们对不确定的事情的担忧,而且焦虑的状态下,人往往会武断地做出消极判断。比如说,当一个人生病了,如果他知道自己得的是很严重的病,他会恐惧;但如果他还在等诊断结果,想到自己的病可能会很严重,这时候他会焦虑。 如果说恐惧是一个人面对现实危险的正常反应,焦虑就是面对潜在的,甚至是想象中的危险的过度反应。
所以,要记住以下两点,这是理解焦虑的基础:第一,焦虑背后一定是恐惧;第二,焦虑是我们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的负面想象。那么我们能彻底隔离焦虑不让它发生吗?当然不行,焦虑本身就像恐惧、悲伤一样,是一种应激反应,是无法隔离的情绪,它也会随着事情的发展消失,就好像刚才坐电梯的例子一样,当你确认自己安全了,原来的焦虑也就消失了。
但是现实中,大多数人可能会感觉自己处在一种反复的、持续的令人焦虑的处境里,总是在担忧着什么:如果你是个学生,你总是有理由为你的学业担忧;如果你是个职场白领,你也有理由担心眼下的工作能不能让上司满意、担心未来有没有一个好的前途;如果你是个妈妈,你孩子的一切,可能都会让你忍不住去担忧;如果你是家庭的支柱,你需要担心和忧虑的事情,会更多……
焦虑来自恐惧,每个人都有自己恐惧的主题,可能还不止一个;焦虑也来自不确定性,我们越是忙碌,面对的不确定性就越多。
焦虑三样态
焦虑作为一种情绪,你完全不需要排斥它、恐惧它,你需要的是正确地面对它、恰当地处理它。焦虑本身不是坏事,就像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皮质醇如果太多,你会因为压力太大而迅速衰老,如果没有呢,你早上可能就不能正常地起床。
焦虑只要在合理范围里面,只要不影响到日常工作生活与交流,没有导致障碍性的行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正确地处理焦虑情绪,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焦虑发生的时候,都像前面电梯故事里描述的,手脚出汗,心跳加速,很多时候焦虑的发生没有那么明显,或者是以另外的形式出现。一般来讲,有三种常见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忽视和拒绝承认焦虑的存在。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会在焦虑发生的时候,试图在意识上打败焦虑,说一些类似“怕什么怕,有什么可怕的?”“这有什么可担忧的?”这样的话。但是真正触发焦虑的那个因素并没有发生改变。就好像一个小女孩在理发店把头发给剪坏了,她很怕班上同学看到后笑话自己,家长安慰她说:“不难看啊,挺好看的。”这种假装看不见的做法,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焦虑爆发。其实,当我们意识上忽视或者不承认焦虑的时候,身体是会给你传递信号的:比如当下可能会心跳加速,出汗,身体颤抖;长期的会烦躁不安,腹泻或者呕吐,又或者轻微的暴饮暴食,嗜好甜食和垃圾食品。持续的焦虑甚至会改变你的状态,比如变得敏感易怒,没有耐心,自卑,容易激动。
第二种情况,避免接触会引发焦虑的场景。比如一个有不愉快拔牙经历的人,会拖延看牙医的时间;一个担心自己外貌不够好的人,会用各种理由回避相亲。有的人在担忧浮现的时候,会告诉自己“我没有担忧,我只是不喜欢”,比如一个单身的人会觉得参加舞会很尴尬而不去,说自己不喜欢热闹。其实这些表现背后是焦虑造成的一种抑制状态,导致没有行动力,生活圈子狭窄,甚至思维受限,让一个人缺乏能力去想,去做,去感受。
第三种情况是将焦虑合理化。也就是觉得焦虑是正常的,是一种理性的恐惧。比如一个过度焦虑的母亲有什么不对呢,她就是在关心孩子而已;比如很多奉行不打不成器理念的父母,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錯的;比如非常注重礼仪和形象的妈妈,看到小孩子吃饭吧唧嘴就会勃然大怒,她不觉得这样是错的,反而认为是一种高标准的要求。这就是把焦虑合理化。
我们既可以把这些理解成人们下意识地对抗焦虑的一些方式,也可以理解成焦虑的变形。不管怎样,这些做法并没有真的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其他更多的问题。
我们究竟该怎么跟焦虑相处呢?
一种情况是,你明显感到自己受焦虑情绪的折磨,你想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还有一种情况,焦虑会在你身上发生,但你觉得它不是大问题,你能应付。人们经常说的情商,很大一部分就是认知和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时候,焦虑情绪管理,反而能够成为一个人自我探索、自我突破的一个切入点:焦虑是一个动态的综合变量,如果用一个等式来形容焦虑,它是这样的: 递增的焦虑情绪=递增的环境刺激+递减的焦虑免疫力。
如果你近期发现自己越来越焦虑了,也就是你的焦虑情绪在递增,那一定跟两个因素有关,一个就是你的环境刺激在增加,一个就是你的免疫力在递减。看到这两个因素,我们再去识别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有招对付你
相信很多人在遇到焦虑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建议就是“平静下来” “放松一下”,但是这就好像是对着一个愤怒的人说“消消气”一样,几乎属于无效指令。因为很多的时候,我们不能用概念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要通过行动去调整自己的状态。
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吃东西?打电话?还是转移注意力忙些别的事情,或者去健身房跑步?你有没有发现,焦虑的感觉就像是一股能量,你总要用些方法去引导和化解这个能量。分享三种好操作的缓解焦虑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操作细节。
第一種,三分钟注意力练习。为自己安排一个三分钟的呼吸时间。坐着,躺着,站着都行;甚至在地铁站,开会前都可以做。第一分钟,可以把它叫作自我采访,问问自己:“我的脑子里现在都在想什么?我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我的身体有什么感觉么?”只需要感觉到就可以,比如“我脑子里全是明天的工作汇报” “我的脖子有点儿酸”。记住,不需要做任何评判,不给自己说“要是怎样就好了”“我应该”之类的话。第二分钟,把思维的角度收窄,把所有的注意力用来数呼吸,不要刻意用力地去呼吸,就是轻轻地、很舒服地呼吸就可以,有意识地去数呼吸数来保持专注。最后一分钟,再次把注意力放到身体的感觉,关注周围的环境、声音、气味。
这个过程会让你觉得你的思维和状态是可以流动的,就像是一个沙漏,沙子从宽口进入窄口,穿越瓶颈,又进入另外一个状态。这是一种最小难度、最容易操作的注意力控制练习,这三分钟的体验会告诉你:焦虑只是你一时的情绪,它绑架不了你。
缓解焦虑的第二个动作,就是让身体动起来。运动会产生多巴胺这种让人快乐的荷尔蒙,经常运动的人不太容易焦虑,或者比较容易排解焦虑。比如:两分钟的身体拉伸,一分钟的原地高抬腿,20下深蹲。此外,还特别推荐一种运动,就是跳舞,因为舞蹈本身不是动作的重复而是情绪的表达,像跳舞、蹦床、冰壶球、室内攀岩这样的运动,不仅让我们拥有多巴胺带来的愉悦,还会有专注带来的聚焦感,这些方式使身体带来的成就感,会很大程度上缓解焦虑。
你是否留意过高空跳伞项目,很多初学者都会选择跟教练绑在一起往外跳,即便已经被培训了很久自己怎么跳,即便有没有教练在安全系数上差别并不大,但是人们还是会选择跟教练绑在一起,因为“有人在”和“我是孤独的”这两种心理感受在应对焦虑的时候差别是很大的——是的,缓解焦虑的第三个动作,那就是把它有技巧地说出来,比如给朋友打电话,微信聊天等。此刻你会感觉不是你一个人独自面对焦虑,有人陪你一起。这个陪伴本身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焦虑。
作为社会动物的我们会在陪伴中获得营养与能量,所以人们需要朋友的支持,这与财富、技能、职位无关,需要具备的是“愿意听”和“听得懂”。所以你可以问问自己,我的朋友里面有哪些人,当我焦虑的时候求助他们,他们不仅愿意听还能听得懂呢?
因此要在平时的社交中积极找寻这种人选,这种人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同理心强,他能知道你在说什么,并且不着急给建议。你还需要一个简单有效的沟通技巧:当你感到焦虑向别人寻求陪伴的时候,请明确地告诉对方你希望他怎么帮助你,你希望他做什么说什么。最简单的,你可以直接说:“你可不可以陪我说会儿话?”你还可以直接问:“告诉我,很多人跟我一样担忧对吗?”相信当你这么问的时候,对方能很快寻到你需要他认同和呼应的点是什么,从而说出你想要听的话。
因为焦虑本身就是一种不安全感,如果你感觉到有人在观点上认同你、在精神上陪伴你,你想的跟你听到的是一致的,就会极大缓解你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