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凤 杨璐 赵旭
【摘 要】 为有效解决港城矛盾,协调港口与城市发展,以深圳港为例,在模型构建中加入成本折扣系数,并同时考虑内陆港容量限制,以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构建内陆港选址模型,并设计改进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全面统筹港口与城市发展,从系统最优角度出发进行内陆港选址研究,能有效优化内陆运输结构,降低运输成本,缓解港城矛盾,实现港城协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港城联动;内陆港;遗传算法;选址
0 引 言
目前国内港口集疏运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占比较低,导致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互扰,港城矛盾日益凸显。港口为缓解货物吞吐压力、拓展腹地,争先进行内陆港建设;城市为扩大对外开放,亟需低成本、高效率的通关港口,为此也积极投入到内陆港建设中。港口与城市基于各自发展需求进行内陆港建设,导致内陆港布局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存在业务辐射范围重叠、效率低下等问题,进一步加剧港城矛盾。内陆港作为连接港口与腹地的重要纽带,其建设发展能否有效完善内陆运输网络,实现公路运输方式向铁路运输的转移,是能否有效解决港城矛盾的重要途径。因此,全面统筹港口与腹地城市协同发展,从系统角度进行内陆港选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港城协同发展的角度,考虑内陆港形成的规模经济及内陆港容量限制,以系统总成本,包括建设成本、运营成本、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进行内陆港选址及货主路径分配研究。
1 问题描述与建模
1.1 问题描述
本文所研究的内陆运输网络由沿海港口、内陆港、货主点构成,其网络拓扑见图1。内陆港运营期间,各货主点进行运输模式选择,选择中转模式即货物经过内陆港转运至港口,选择直达模式即通过公路直达运输至沿海港口。本文基于系统总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对备选内陆港的建设及货主点的路径分配进行研究。
1.2 模型假设和参数说明
1.2.1 模型假设
(1)每个货主点选择通过一个内陆港转运至沿海港口或者直达沿海港口。
(2)货主点至内陆港采用公路运输,内陆港至沿海港口采用铁路运输,货主点直达沿海港口采用公路运输。
(3)需求点和备选城市已知。
(4)不考虑运输通道能力限制。
(5)运输的集装箱均为20英尺(约6 m)重箱,每箱装载货物30 t。
(6)内陆港所在城市的运输需求只通过当地内陆港转运。
1.2.2 参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