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亦轲,刘 军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目前人均GNP已经达到后工业化社会水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发展休闲文化产业成为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中产阶层往往是休闲文化产品消费的主力军。新社会阶层的经济基础、教育背景、职业类型和社会地位等与中产阶层非常接近,了解并满足他们的休闲文化需求成为亟待重视的问题。
从问题的提出与意义、相关概念及休闲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实践3个方面论述该文的研究背景。
经济学家以人均国民收入为标准将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表1)。当人均GNP低于785美元时是前工业化社会,此时社会的主要生产活动为农业和采集业,人们依靠体力和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劳动以维持生存[1]。当人均GNP在785美元到9 656美元这个区间时处于工业化社会,人们依靠机器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活动,以物质资产的拥有量来衡量生活水平。当人均GNP超过9 656美元时即为后工业化社会,大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服务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文化艺术和创意成为主要的生产力。此时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继而表现出更多精神方面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希望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愉悦性体验,期望自我价值能够实现。
表1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特征
中国目前人均GNP已达后工业化社会的经济水平,在这一阶段应更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发展休闲文化产业也是顺应社会特性的必然行为。
西方学者在有关休闲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中指出,经常出入休闲场所以及消费休闲文化产品的大部分是社会地位较高且教育背景良好的中产阶级。在中国,新社会阶层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分布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从事文化层次与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整体收入水平处于中等阶层,其经济基础、教育背景、职业类型及社会地位等都与中产阶级非常接近。作为中国特有的社会阶层,新社会阶层脱胎于改革开放后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所以可以将其定义为中国社会体制外的中产阶级。了解并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2]。
近年来,中国进行了全面深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居民消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长期战略。一方面,休闲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更多地是利用无形的精神资源,是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另一方面,这种基于历史文化和利用智力资源进行的生产活动积极响应了创新的发展理念。目前,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发展休闲文化产业既顺应了市场需求,又起到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需求侧结构调整的作用。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质量得到提升,消费者也产生了更多的文化需求,发展休闲文化产业兼顾了劳动力与消费者这两个方面,以求完成经济增长方式上的转变。重视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资源配置不平衡等问题的途径之一[3]。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新社会阶层成长迅速。据统计,目前这一群体数量已超过了7 200万人,其规模的不断扩大推进了中国向橄榄型社会结构转变[4]。伴随着经济实力与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休闲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休闲文化活动作为一种个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增加了彼此情感上的亲密性,彰显了个体的个性与品味,能更加显著地提高阶层认同,表现出一种与其他阶层的区隔。一方面,新社会阶层对休闲文化产品的需求能体现出这个群体在休闲方式和文化品味上的一致性,当这种一致性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凝聚力时,能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并维系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新社会阶层不仅是休闲文化产业主要的消费者,由于对休闲文化产品有更高的要求与期望,他们还引导着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他们的文化品味对大众休闲文化消费具有正向的指导作用。总体而言,了解新社会阶层的诉求在研究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时非常重要,面向新社会阶层的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对该文涉及的休闲产业、文化产业、休闲文化产业、中产阶层及新社会阶层等概念界定如下。
1.休闲产业
围绕着休闲产业而产生的思想理论萌发于凡勃伦的著作《有闲阶级论》,在如今的西方学术界已成长为一个多元完善的学科体系。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休闲产业是生产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提高后,利用所节省的资本创造出的新产业,它围绕着有钱有闲阶级的愉悦性消费行为展开,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主要生产活动之一。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休闲”一词区别于“懒惰”,“休闲”是人们调整状态并积蓄力量的过程,是富有积极意义的健康有益的活动。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也有众多学者对休闲产业的内涵进行解读。他们都充分强调了发展休闲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休闲产业涉及众多产业,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有效需求。而未被满足的休闲延展需求与休闲潜在需求是休闲产业得以更深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5]。
2.文化产业
对“文化产业”的涵义进行界定时,首先要解读“文化”的概念。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语言中是“耕种智慧”之意。中国对文化一词的运用从汉代开始,“文”字包含着智慧、美德和制度等意义,而“化”字则有感化和教育的意思。文化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它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春风化雨的影响力。时至今日,文化不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财富,还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中,文化产业可以简单理解为文化在经济领域所作的贡献[6]。在世界各国,由于产业规模大小与产业链长短不同,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中国对文化产业的划分从“核心层”——报刊出版物和电视电影等开始,紧接着是“外围层”——旅游景区和休闲健身等和“相关层”——文具、健身器材和电视电影设备等。
3.休闲文化产业
该文将休闲文化产业的涵义界定为:提供具有休闲文化特征的产品与服务的一切生产流通部门的总和。分开来讲,休闲产业的范围更为广泛,且更具普遍性;文化产业底蕴深厚,更具渗透力和感染力。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是不可分离的。但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是这两者简单的合并,而是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即在发展方向上休闲产业更具文化性,文化产业更具休闲性。
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效率是很高的:从物质资料的生产上来看,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如休闲设施等,这是对工业和制造业的侧面推进。同时,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对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都有要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与劳动岗位。从价值的传播上看,文化产业包含大量信息与符号,是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输出,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包含一种话语权的塑造,还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思想意识更加积极。
4.中产阶层与新社会阶层
中产阶层是指在社会中主要靠知识和技能来获取财富的群体,他们的整体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到后工业化社会阶段会占到社会人口的大多数。新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社会阶层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的新社会阶层”,这让新社会阶层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社会阶层”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的新社会阶层,狭义的“新社会阶层”则只包括其它的新社会阶层。但从总体构成上看,新社会阶层的主体仍然是知识分子[4]。
为了对芜湖市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首先对国内外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
1.发达国家实践经验
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中产阶层比例普遍在70%以上。在这些国家中,中产阶级作为社会的主体,他们的休闲文化消费行为具有极强的代表性。2017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中产阶层占全社会的82%,日本则为80%。该文主要选取这两个国家来总结发达国家面向中产阶层的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迈入后工业化社会,人们的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长,有闲有钱的状态使得休闲文化活动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如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所讲,运动比赛通常是有闲阶级标志性的活动,人们通常以强大的身体素质来彰显自己昂扬的精神面貌。以美国为例,人们的体育休闲意识普遍较强,都有健身锻炼的习惯,体育活动多样化且大多在户外进行。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户外休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多样性与深度都得到了拓展。以这些体育活动为核心,健身器材、健身配套设施、设备租赁及保险金融等行业也得到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户外休闲产业生产总值达到了7 342亿美元,占GDP总量的4%,比2012年增长了500亿美元,提供了760万个就业岗位,为政府贡献了近1 000亿美元税收收入,产业整体呈现出规模大且增速快的态势。调查指出,近一半的美国公民1年中至少参加过1次户外运动,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占比近80%。美国的户外运动设施很完善,一年四季都可供人们方便地进行室外活动,绿地区域大多被规划为公园,配有步道、卫生间、小型篮球场和休憩场所,将锻炼活动融入了自然环境中[7]。
早在1998年,日本国民对休闲文化生活的关注程度就已达到35%。由于日本的国土面积75%都是山地,特殊的地形特征使日本国民最习惯的户外活动就是登山,登山者大多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中产阶级。日本民间对山岳的信仰传承了3 000多年,一直延续至今。这种被宗教信仰驱使的健身活动还带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如人们在登山过程中由于对“山神”的敬仰而杜绝了随地扔垃圾这一行为,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此外,人文情怀也是人们对登山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政府和民间机构经常以强身健体、亲近自然和寻访古迹为主题来组织户外的登山活动,人们既放松身心又乐在其中。媒体对历史文化符号的渲染也成就了登山活动的盛行,日本广播电视台在播放了关于俳句的记录片《奥之细道》后,1 000多万的俳句爱好者踏上了记录片主角松尾芭蕉的文化之旅。政府旅游部门在规划登山路径时有意地将沿途一些古迹和寺庙串联起来,让户外登山成为健身锻炼与历史文化的耦合[8]。
阅读是一种能帮助人们深入思考和养成逻辑思维的有益文化活动。日本有公共图书馆近3 200个,平均每4万人就有一座图书馆。图书馆大多建在地理位置较佳地区,交通非常便利。作为阅读大国,日本国民很注重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广泛开展的以“亲子互动”为核心的阅读活动促进了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公共图书馆也带动了盈利图书行业的发展,政府、社会组织与相关经济组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组织读书活动和充实图书资源等措施使图书出版业和零售业更有活力[9]。日本国民的阅读范围不仅局限于图书馆,还活跃在便利店和咖啡厅等地点。这些公共区域都覆盖了免费的无线网,配置的电子设备使实体书籍和电子书籍的阅读可以兼得。这些书店也经常与社区和学校等单位合作举办一些健康有益的图书展览和读书讲座。从这些举措中可以看出,日本图书行业根植于民间,参与主体多元又广泛,多样的活动形式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让这一行业得以发展壮大。
2.国内一线城市实践经验
新社会阶层作为中国时代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产物,他们处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大背景下,且与中产阶层息息相关。在对新社会阶层的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讨论时,首先要把握中国休闲文化产业的整体情况和中产阶层的休闲文化消费偏好。表2和表3中的数据来自于北京、上海和广州3地的统计年鉴,从整体趋势上可以看出,国内一线城市的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上的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他们对休闲健身和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关心。
表2 北京、上海和广州3市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
表3 北京、上海和广州3市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比 %
一些休闲文化产品方面的市场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间阶层往往是消费的主力军。“当代中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方式的研究”项目组于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展开的针对中间阶级的近5 000份问卷调查显示,97%的中间阶层都存在休闲体育消费,高于中国居民人均水平24.8%;65%中间阶级的年体育消费额在500元以上。这些中间阶层通过自身的努力,生活品质得到提升,享受型支出比例明显提高,但其消费大多都是在实力范围内的量力而为,没有过多的炫耀性消费。此外,中产阶级更偏好于大品牌和品质优的产品,他们获取消费品信息的渠道更广,鉴别能力也更强[10]。研究中国中间阶级阅读行为的学者通过分析中国家庭的追踪调查数据,发现在中国中间阶级内部,读书是一项倾向于支配阶级合法品味的文化活动,年读书量与人们的文化资本呈正相关,这项文化消费对中国社会阶级再生产起到重要的作用[11]。
随着城市商业圈的发展,步行街和商场等地点成为人们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休闲活动区域。而对于新社会阶层而言,文化气氛更强的休闲步行街更具吸引力。因此,在研究面向他们的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时,必须重视休闲文化性商圈的建设。上海市多伦路文化步行街就在建设中综合考虑了商业与历史文化等因素[12]。这条步行街始建于1911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居住过鲁迅和郭沫若等历史名人,后成为法租界。其长度虽只有550 m,却融合了英、法与日等多国的建筑特点,街上还布有一些收藏筷子和古钱币等别致商品的小型博物馆。但在1999年以前,这条路有很长时间都被农贸市场所占据。这条步行街从创建至今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变迁,拥有了很多值得深挖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高雅的,也是富有生命力的。现在对多伦路步行街的开发基于原有的基础,注重与周边居民区的融合,以字画和古董等文化用品以及咖啡厅和茶馆等休闲场所的经营为主。南锣鼓巷是北京的地标性步行街之一,始建于元代,也是现存最完整的一条元代胡同,其分布呈棋盘式,具有浓浓的老北京风情。元明清时期,这些胡同里大都是达官显贵的官邸,后来居住过茅盾和齐白石等文化名人。游客穿梭在这8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中,既可以寻觅到700多年历史大潮中北京人的生活痕迹,也可以享受到现代化的休闲生活[13]。
从上文所描述的国内外休闲文化产业实践经验中可以总结出:户外休闲体育和阅读是中产阶层的两个重要休闲文化活动,休闲文化步行街也是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重要场所。以此为参照,笔者以芜湖市的新社会阶层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回收的381份有效问卷,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Logistics模型分析,针对该文论题进行由点到面且由浅入深的研究。
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筛选,数据的选取包括了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1.自变量
将个人年总收入与受教育年限作为自变量,旨在研究个人年总收入与受教育年限的变化对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2.因变量
选择“是否阅读”和“是否运动”两个二分变量作为因变量。“是否阅读”和“是否运动”指的是受访者在问卷调查中是否选择阅读和运动作为业余时间从事较多的文娱活动。
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和长期居住地。性别与长期居住地都为定类变量,对男性赋值为0,女性为1;居住在农村为0,城镇为1。变量基本情况见表4。
表4 变量基本情况(n=381)
表4中记录了相关变量的基本信息。从长期居住地来看,芜湖市新社会阶层90%都处于城镇地区,年龄集中在青年阶段,属于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有37.3%的芜湖市新社会阶层选择读书作为业余时间从事较多的文娱活动,23.2%选择运动,两个选项的选择比例并不高,相对而言,这两个需求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更需要市场的引导。
调查显示,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下者占总人数的23.2%,大专及以上者则占总人数的76.8%。个人年总收入在6500元及以上的为47.5%,6500元以下的则为52.5%。图1和图2显示了随着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变化,阅读与运动人数占比所发生的变化,简单地反映了4者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随着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阅读与运动的人数占比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表明文化资本与经济实力更强的芜湖市新社会阶层对这两项休闲文化活动更为偏好。
图1 不同收入水平新社会阶层的阅读与运动情况
图2 不同文化水平新社会阶层的阅读与运动情况
该研究以是否阅读和是否运动为因变量,讨论控制变量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的强弱。模型1研究的是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对是否阅读的影响,模型2研究的是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对是否运动的影响。
模型1的年龄和受教育年限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两个变量对是否读书有显著影响。年龄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年龄越大,阅读的概率越高;受教育年限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文化水平越高,阅读的概率越高。模型2的性别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当女性以男性为参考时,回归系数为负,说明男性运动的概率更高,数据显示女性运动的概率仅为男性的38.1%。受教育年限也对是否运动有显著影响,文化水平越高,运动的概率越高。通过这两个模型可以得知受教育水平显著影响受访者阅读与运动的概率。
表5 影响是否阅读/运动因素的Logistic模型分析
通过上文对国内外休闲文化产业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对芜湖市相关数据的分析,该文认为针对芜湖市新社会阶层,应重视户外休闲体育产业、图书产业及休闲文化步行街的规划与发展。
户外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基于芜湖市的地理条件和文化资源,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牵头举办一些体育活动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芜湖市地处皖东南,位于长江之滨,周边有马仁奇峰、丫山和天门山等旅游景区,市内有赭山公园和神山公园等户外场所,非常有利于户外活动的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李白的佳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的就是芜湖市天门山景区,在芜湖的繁昌县还有“人字洞”和“柯家村古窑址”等历史遗迹,市区也有广济寺和天主教堂这样的宗教资源。挖掘整合这些自然文化资源,能够以运动健身为依托传递人文精神。首先,政府应完善户外运动的基础建设,如提供户外饮水点和增加健身器材等,让人们更加便利地进行户外运动。一方面,像丫山这样的旅游景点可因地制宜,挖掘开发更丰富多元的户外拓展项目,如攀岩和自行车越野这些能调动身体协调性的运动,或是能提升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趣味性项目。同时,要着手培养专业的户外运动培训人员,给人们提供更专业的设备和健身指导。这样不仅能带动运动设备租赁和保险等行业的发展,也能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将一些文化遗址与宗教场所串联起来,组织一些追溯历史的活动,带领人们重走文化之路。这种寓教于健的方式同时锻炼了人的脑力与体力,能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和精神面貌。
图书行业可以图书馆和书店为中心,以商业休憩空间为辅助,以各类阅读活动为媒介,实体书籍与电子阅读并存,以各类图书衍生品为补充。
芜湖市新社会阶层终身学习的意识强,普遍重视子女教育,对成人再教育也很关注。因此,对亲子关系的把握可以成为图书行业发展的一个切入口。各类书店一方面可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利用“带孩子读一本好书”这样的活动来吸引孩子与家长的阅读互动,另一方面可加强与高校和教育部门的合作,举办一些成长教育方面的讲座来加强孩子、家长与书店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形式,不仅有益于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读书习惯,促进亲子关系良性发展,还可以增加各类书店的人流量,刺激图书及其衍生品的消费。在成人再教育方面,各企事业单位也可与书店和图书馆合作,举办一些提高技能和丰富精神世界的活动来满足消费者的学习需求。另外,阅读作为一种休闲文化活动,形式可以更灵活多变。各类书店可开放公共无线网,增加电子阅读设备;便利店和咖啡店可增加图书投放量,让人们养成随手读书的习惯。现代化的书店里多配有咖啡厅,销售一些图书的衍生品,如文具和纪念品等,这些服务与产品都是图书产业链的一环,不仅有利于营造氛围,也是图书行业发展的助推器。
休闲文化步行街的规划应将商业、文化与人文的因素都考虑在内,从管理者、商家、游客及居民的心理角度综合考量,在一个历史文化与生活气息并存的休闲空间中开展商业活动。如芜湖市的雨耕山广场,曾经的英驻芜湖领事馆及天主教堂都坐落于此,这里的建筑兼具欧洲多国风格,西洋风情较为浓郁。整个雨耕山商圈以酒吧餐饮和婚庆活动的经营为主,还有一个1.5万m2的地下防空洞用于窖藏红酒。以此为基础可以设计一系列围绕着“芜湖人夜生活”的商业行为,构建一个围绕餐饮和手工艺品售卖且充满休闲文化氛围的夜市。再如鸠兹古镇这样的休闲文化步行街,则是立足于徽文化,打造芜湖特色。鸠兹古镇东西以扁担河为界,占地面积大且整体规划明确,拥有名人故居、商业区域和美食区域,兼具休憩、文化与商业功能。整个鸠兹古镇业态丰富,功能强大,在这样的基础下,管理者在规划中应更加重视其与居民生活的联系,从芜湖特色中积累文化底蕴,如在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策划猜灯谜、舞龙舞狮和赛龙舟等民俗活动;强调古今生活的对话,不流于表面地深挖历史内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诠释历史,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
通过对国内外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经验进行梳理,可知中国休闲文化产业应重视户外休闲体育产业、图书产业及休闲文化步行街的规划与发展。进一步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对于芜湖市而言,新社会阶层这一群体的年龄和文化水平影响着图书产业的发展,该群体的性别和文化水平则影响着户外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综合考量以上因素,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一是应基于芜湖市的地理条件和文化资源,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牵头举办一些体育活动来带动户外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以图书馆、书店为中心,商业休憩空间为辅助,各类阅读活动为媒介,各类图书衍生品为补充的模式来发展图书产业;三是休闲文化步行街的规划应将商业、文化与人文的因素都考虑在内,从管理者、商家、游客及居民的心理角度综合考量,在一个历史文化与生活气息并存的休闲空间中开展商业活动。从这3个方面出发,发挥芜湖市的优势资源,弥补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芜湖市面向新社会阶层的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