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玲
(阜新市精神病防治院供应室,辽宁 阜新 123000)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其作用就是降低医院感染,防止传染。供应室的工作内容就是对外科医疗器械进行回收、洗涤、包装、杀菌、保存与发放[1]。然而会有许多危险因素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感染,威胁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使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引发医患纠纷。本文分析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消毒供应室的25名护理人员参与研究,男7例,女18例;年龄21~35岁,平均(28.23±1.81)岁;受教育水平:本科7名,大专14名,中专4名;护士级别:护师20名,主管护师3名,副主任2名;工作年限:<3年4名,3~5年10名,6~10年8名,>10年3名。
1.2 方法 结合消毒供应室的具体情况,并参考相关文献,制定调查问卷,发放给护理人员调查其发生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对应防护策略。分析执行策略1年前后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状况。
1.3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运用SPSS21.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由()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消毒供应室25名护理人员共出现70次职业感染事件,引发职业感染的因素主要有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损伤。见表1。
表1 消毒供应室25名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n(%)]
2.2 执行对应防护策略前后职业感染发生状况 执行对应防护策略后,职业感染发生率较执行前大幅度降低(P<0.05)。见表2。
表2 执行对应防护策略前后职业感染发生状况
对于广大医护人员而言,其所面临的最大职业危害之一是感染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肝炎、梅毒等。医院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在回收、洗涤各类医疗物品过程中会与被污染的体液、血液直接接触,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其发生职业感染的风险,若无法有效地开展职业感染防护措施,则会导致其遭受职业危害,并会成为传播疾病的途径,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职业危险性指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各类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要素以及其他危害因素,致使从业人员维持于危险的状况之中[2]。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消毒供应室25名护理人员共出现70次职业感染事件,引发职业感染的因素主要有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损伤。①物理性因素。a.高压灭菌器是消毒供应室常用设备,当其在运转时会产生较强的噪音,分贝已远超相关部门制定的工业区噪音限值要求。而护理人员长时间在这种条件下工作会影响其听力,严重者可诱发头痛或烦躁不安等。b.消毒供应室的消毒方式主要是高温消毒,运用高温蒸汽对医疗器材进行消毒,护理人员每日要与120 ℃左右的高温蒸汽接触,常常会被烫伤。而完成高温灭菌后,护理人员提取器械时也容易会被烫伤[3-4]。c.护理人员在制作棉球、敷料过程中极易导致粉尘四处飞散,这就严重污染了供应室室内的空气环境,还会损伤护理人员的上呼吸道。d.消毒供应室中用于清洗与消毒的设备均带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很容易发生触电。e.在采用紫外线对器械进行消毒时,虽然机械的外表能够挡住许多紫外线,然而设备老化会有可能发生紫外线外泄的现象,被紫外线照射的皮肤会诱发许多皮肤性疾病[5-7]。采用紫外线辐射消毒时,若紫外线直接对眼部产生作用,则导致护理人员出现眼部疾病,如角膜炎、白内障等;若紫外线直接对皮肤产生作用,严重时则可导致皮肤癌[8]。②化学因素。护理人员需要长期洗涤、消毒医疗物品,皮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多种含氯的消毒剂,使手部出现灼痛感,严重时可导致过敏,甚至发生感觉迟钝。如果护理人员有伤口,此种消毒剂还会直接损伤显露的皮肤组织。此外,此消毒剂溶于热水中时会加快氯的挥发,进而严重损伤人体的呼吸道[9-10]。③生物性因素。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在洗涤、消毒医疗器械的同时,还会时常被患者的血渍或体液所沾染。对于使用频繁的物品,漏晒污染物会直接污染护理人员,同时还会刺伤护理人员,这就使护理人员感染艾滋病、丙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明显加大[11-12]。④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缺乏。护理人员对疾病传播与危害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这就使得其自我防护意识降低,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发生感染的安全隐患。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护理人员执行对应防护策略后,职业感染发生率较执行对应防护策略前大幅度降低(P<0.05)。由此可见,在分析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对应防护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职业感染的发生风险。主要采取以下防范策略。①完善规章制度。消毒供应室应当不断完善相关防护制度,开展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制定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后,应当大力推行自我防护措施,定期检查工作区域的工作情况,监督护理人员落实相关规章制度的情况,若发现有护理人员未落实自我防护措施,对其开展教育培训,增强其防护意识,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②全面了解职业感染的危险来源。护理人员应当重点规避部分高危因素,当进入到工作区域后,要采取规范化防护措施,配齐防护服、帽子、口罩、护目镜、手套等,限制人员流动,勿大声喧哗,不要有太大的肢体动作,避免被锐器划伤。如果被刺伤,就要及时处理伤口,进行挤压、冲洗、消毒、包扎,同时上报相关科室,及时处置[13]。此外,要定期检查与保养仪器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转,在实际工作中,若发现仪器出现破损,要及时通知厂家前来维修,严格遵循规程洗手,重点冲洗裸露部位,尽可能防止安全隐患的产生。③开展有关防护培训。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对安全隐患认知不足,在具体工作中无法较好地保护自己,故在开展培训时,应当重点讲解洗涤流程,要求护理人员细致分类回收的医疗器械,区分锐器与非锐器、导管类与非导管类,再依据外形、尺寸细分此两类医疗器械,同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置特殊物品[14-15]。在培训当中,要增强护理人员对病毒危害的认知度,规定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循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并加强自身防护,不可与回收物品直接接触,避免感染艾滋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等[16-17]。消毒供应室需要定期安排护理人员学习有关规程,增强护理人员防护不安全物品的意识,严格遵循医院有关规程,清洗、消毒各类医疗器械。④应对物理因素。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要随时树立防护意识,及时更正不正确的操作行为。在具体操作当中,护理人员应当佩戴好手套,避免受伤,动作要轻柔,如果需要进行搅拌则尽量使用工具搅拌,使用钳子夹取金属器械;如果被利器刺伤,要立刻清洗伤口,并用酒精消毒,包扎伤口[18-19]。不可即时取出经高温消毒的器械,待温度下降后再行取出。采用紫外线消毒当中,护理人员应当尽量与消毒设备保持一定距离,控制好消毒时间,并及时开窗通风[20-21]。⑤处置化学因素。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消毒供应室常用消毒剂的情况,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消毒剂,在实际操作当中,防止自身与消毒剂直接接触,同时佩戴口罩避免直接吸入消毒液挥发出的气体[22-23]。⑥应对生物因素。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回收,穿好隔离服,佩戴防护口罩与手套,避免患者体液、血液与分泌物等溅到皮肤上,防止发生感染,若患者体液、血液与分泌物等无意溅到皮肤上,则要立刻清洗,注射相关疫苗[24-25]。
总之,消毒供应室引发护理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要素包括物理、化学与生物要素,同时还包括护理人员缺少责任意识和未按规定操作,而依据危险要素制定对应防护策略,能够较好地减少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