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夏平 王迎春
非小细胞肺癌多采用手术联合化疗,但不同个体预后疗效和生存质量受到社会、家庭、生物学等因素影响,患者往往表现为烦躁、焦虑、压抑及苦闷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1]。本研究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化疗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并针对各因素影响程度拟定相应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75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9例,女26例。年龄61~79岁,平均(66.29±10.29)岁。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符合肺癌诊断标准,且属于非小细胞肺癌;年龄≥61岁;可独立完成语言表达、书写等,知晓本次调查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经病理学检查属于其他病理性肺癌;合并精神障碍或严重身体功能不全;资料不全者。发放75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3份,回收有效率为97.33%。
1.2 调查方法
1.2.1 生存质量 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生活核心问卷(EORTCQLQ-C30)进行统计,包括生理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功能维度,恶心呕吐、疲乏、疼痛的症状维度,食欲下降、呼吸困难、睡眠障碍、便秘、腹泻及经济困难单项条目,总体生活质量维度,总分42~120分,各维度和总体评分与生存质量呈正相关性[2]。
1.2.2 社会支持 采用MOS-SSS的医疗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内容包括情绪-信息支持、弹性支持、情感支持及社会交互功能4个维度20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1~5分5级计分法,总分20~100分,各维度和总分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性[3]。
1.2.3 心理弹性 采用CD-RISC心理弹性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主要包括坚韧、乐观、自强3个维度共计25个条目,采用Likert 0~4分5级评分法,总分0~100分,各维度和总体评分分数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性[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和结构回归模型,计量资料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1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情况(表1)
表1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情况(分,
2.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社会支持评分情况(表2)
表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社会支持评分情况(分,
2.3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心理弹性评分情况(表3)
表3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心理弹性评分情况(分,
2.4 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4)
表4 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
3.1 社会支持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4可见,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和总分与生存质量呈正相关性(P<0.05)。社会支持在社会学和生物学可作为对某个体应对压力与健康结局的潜在中介变量。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放疗后常出现胸痛、咳嗽、咳痰、体质量减轻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暂时性的气体交换减少或障碍,导致疾病迁延不愈,多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减弱情况,加之患病后由于无法继续工作、社交范围缩小等,增加患者失落、无望、沮丧等心理问题[5],患者内心期望家庭和周围人员的支持、鼓励及援助,应帮助患者从回避和屈服疾病到主动寻求帮助度过这段困难时期。社会支持主要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医护人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在治疗过程中社会支持可增强患者抵抗疾病能力和求生欲望[6]。对患者而言,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成员和医护人员给予相应的指导与支持下,患者获得利于解决自身问题的技巧与方式,明确自身处境,借助外界力量进行心理和生理的调节,加强自身正性心理和行为,进而延长放疗后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7]。本研究发现,情绪-信息支持、社会交互功能成为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的重要社会支持因素,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患者提供疾病相关知识和情感关注,为提高生存质量付出正性心理和行为。
3.2 心理弹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4可见,心理弹性各个维度和总分与生存质量均呈正相关性(P<0.05)。心理弹性指个体面对创伤、压力及挫折等心理与行为表现出的良好的适应能力,较高心理弹性可缓冲应激反应的消极影响,促进个体的积极适应。较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对高压情况下,心理与行为更易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8],且积极的应对方式可间接促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就神经生物学角度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受到手术与化疗治疗的双重压力后,激发机体生理的应激反应,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诱发产生去甲肾上腺素,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心态[9]。本研究发现,乐观维度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的重要心理弹性因素,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可有效促进患者为提高生存质量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当患者感知家庭与周围人员情绪-信息支持、社会交互功能在情感、信息、物质、经济及自理方面的支持后,患者感受到外界对自身的需要,勇于在创伤、逆境、威胁、悲剧、艰辛及生活重压下始终保持良好的适应反弹能力[10]。
3.3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1)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心理状态、疑问顾虑等,方便快速拟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同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关于疾病干预成功案例,减轻患者对该干预方案的疑虑,辅助患者建立抵抗病魔的信心[11]。(2)沟通与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和患者交流过程中应语言和气,多采用安慰性语言,避免采用消极语言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必要时,可邀请治疗效果好患者开展病友交流会,相互分享自我护理经验,转变患者消极、片面的态度和认知[12]。(3)及时了解患者需求。护理人员应主动观察和了解患者需求,并做到及时沟通,使患者感受周围人员的关心和关爱,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13]。(4)培养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对疾病转归起到中介作用,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使其充分认知家庭支持对患者疾病转归的重要性,同时向家属讲解疾病预后过程中常见问题,提高家属对患者负面情绪的应对能力,保持家庭成员关系融洽[14]。(5)启动发泄疗法[15]。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表达机会和环境,主动倾听患者内心想法,坦诚谈心过程中解决患者困惑和疑虑,减轻患者治疗过程的思想负担,宣泄负面情绪,并搭建患者交流平台,创建患者与他人沟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