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格局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2020-11-25 10:2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创造性劳动育人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北京 10004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 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

1.1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伟大成就的取得,依托于各族人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得益于各族人民尊重劳动、勤于劳动和通过劳动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朴素观念的引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劳动,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

1.2 劳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坚持育人导向,把准劳动教育独特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良好精神风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不断提高劳动能力水平,增强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要顺应时代特征,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在劳动新形态和新变化中,不断提高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最后,高校要统筹好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关系,发掘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增强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育人价值。

1.3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因。首先,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劳动教育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劳动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时代性和永恒性,劳动教育同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永恒性。

劳动教育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形成,对自我发展具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劳动教育是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劳动,既能够满足基本生存、生活和生理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可以实现更高层面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需求,而这些需求的满足一定程度上只能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

2 大学生劳动的“3+1”内涵指标体系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历史、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可以说,劳动始终存在于并创造着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人类在进行着生活性劳动,从事着生产性劳动,致力于服务性劳动。

在人类历史发展滚滚长河中,劳动既保持着历史的传统的深厚的意蕴,更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时代的光辉。因此,对大学生劳动内涵的界定,要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要体现大学生的担当和社会的需求,建立大学生劳动育人“3+1”内涵指标。

2.1 大学生劳动的3个普遍内涵指标

大学生劳动的普遍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是指大学生在生活、生产和服务中实现劳动育人目标的全过程。生活性劳动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满足生活、生理、生存需求而从事的劳动,并在劳动中掌握满足基本生活的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劳动;生产性劳动是指大学生走出学校,深入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性活动,在劳动中深入了解和掌握生产劳动的新形态、新形式,并尝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创造性的进行生产的劳动;服务性劳动是指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福利院、养老院等公益性组织、社区等为人民、国家服务,在服务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劳动精神的劳动。可以说,大学生劳动育人的普遍内涵融入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一切,离开了劳动,人类生活、生产等都会停滞。

2.2 大学生劳动的1个主导内涵指标

大学生劳动的主导内涵是指大学生劳动的创造性、创新性,称之为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倡导创造的教育,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性劳动作为大学生劳动育人的主导内涵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大学生自身的特征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大学生作为有扎实学识、有理想信念、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他们掌握有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有敢拼敢为的品质、有善于创新创造的激情,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具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和创造动力;二是时代新特征决定的,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产业飞速变革,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劳动的形态和方式处在快速变化过程中,时代需要创造和创新,而大学生正是推动劳动新形态和新方式变革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劳动育人必须把大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精神、劳动品质放在劳动育人的核心和主导目标。

3 三全育人格局下构建“643”劳动育人模式

2018年教育部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来,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取得了实效。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作为我国“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必须在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下实现劳动育人的实效性。本文在三全育人格局下构建“643”劳动育人模型,6是指构建“2×3”知行目标体系,4是指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4种劳动内涵和形态,3是指协同学校、社会、家庭实现共育。“643”劳动育人模式实施的核心要从全员协同共育、全程全覆盖施育两个方面着手。

3.1 以目标为导向,做到知行合一

劳动育人目标的设定决定了劳动培养什么样人、从哪些方面培养人的核心问题,要厘清这个问题,可以从“知”和“行”2个维度6个具体指标来着手,建立大学生劳动育人“2×3”目标维度指标体系,在认知和践行上下功夫。

3.1.1 在认知上下功夫,把握劳动教育的精神核心

劳动教育的开展首先要在认知上下功夫,认知维度包括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知识三个方面,而其中劳动观是认知维度中最核心的,也是劳动育人全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它规定了关于劳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它直接决定了劳动育人的方向。劳动精神是劳动观的外延,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就会具备什么样的劳动精神,它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品质、意志、精神风貌。劳动知识是认知维度里最简单的,包括关于劳动和劳动过程的知识。

3.1.2 在践行上下功夫,发挥劳动教育的效能

劳动教育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行”是指劳动和劳动育人的实践维度,实践维度包括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能力提升、劳动创造、劳动习惯的养成。“行”在劳动育人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劳动本质上具有“行”的实践特质,没有“行”,劳动育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想,因此劳动育人必须要求大学生参与劳动的体验和过程,在劳动中创新和创造,在劳动中培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能力,积极进行劳动创造,最终形成劳动习惯,劳动习惯一旦养成,劳动育人基本实现了实效。

3.2 加强学校、社会、家庭协同,实现全员全方位劳动育人

3.2.1 发挥高校在劳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承担着劳动育人综合性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加强创造性劳动教育,提高劳动的创造性,创造性教育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的特殊内涵,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创造性劳动的时代性要求,要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指导劳动,坚持“教学做合一”,更要学会“手脑双挥、手脑双动”,不能只做劳力的人、劳心的人、劳心上劳力的人,而是要坚持“在劳力上劳心”,实现劳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3.2.2 遵循共育、共建、共享原则,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和家庭的基础作用

劳动育人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家庭的言传身教,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坚持共育、共建、共享的原则,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要协调企业公司、工厂农场开放实践场所,尤其是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学生在劳动中检验所学专业知识,在生产性劳动中储备劳动知识、锻炼劳动品质、形成劳动精神,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其次,要鼓励学生体验新劳动形态、新劳动方式,理解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在劳动变革中的趋势和作用,激励大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性、创造性劳动,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

同时,要支持大学生深入公益组织、福利院、社区参加公益性的服务性劳动,在服务性劳动中坚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勇于奋斗、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参与服务性劳动中培养公共服务意识,在主动参与国家基层治理中贡献青春力量。

3.2.3 发掘育人智力资源,建立全员育人师资队伍

高校要加快完善劳动育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由劳动课程专职教师、其他课程劳动兼职教师、校外实践名师、劳模导师、理论导师、创新导师、家长讲师、朋辈导师组成的劳动育人队伍,实现大学生劳动过程的全覆盖、精准化指导。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要把专家名师请进学校、请进课堂进行集中授课,也要鼓励学生主动走出去接受老师精准施教。

猜你喜欢
创造性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热爱劳动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