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拓
(沈阳建筑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海绵城市主要指将城市建设为具有海绵特点,可应对自然灾害,也可更加灵活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充分展现城市的弹性。下雨时可吸水、渗水、蓄水和净水。海绵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应严格遵守生态优先原则,营造人与自然和睦共处的关系,采取人工措施的同时,也可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进而加强城市排水效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另外,还要积极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自然降水,统筹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以此更好地展现海绵城市的积极作用与价值。
车行道在市政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有关部门需给予高度重视。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车行道均采用非透水性路面,该路面易积水,需要大量的地下水补给,产生较为明显的热岛效应。车行道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则可使用透水性路面,有效减少径流量,也可补充地下水。市政行车道工程建设施工中,道路上层多使用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下层和中层则主要使用非透水性施工材料,维护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车道的透水性较强,则雨水可直接经由横坡流入沟渠,之后进入检查井和绿化带当中,一方面能够及时排出雨水,另一方面也可保证雨水的循环利用。施工人员需合理设置坡度,横向坡度控制在1%-1.5%之间,纵向坡度控制在0.3-6%之间。
在人行道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市政工程人行道主要使用不透水路面,雨水天气会使路面出现积水现象,导致路面湿滑,威胁群众的出行安全。受海绵城市理念的影响,人行道应使用透水材料,确保雨水天气时,雨水可及时渗入地下,从而加强排水效果,有利于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补充地下水源。若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则无法使土壤的透水性满足设计要求,工程人员要设置排水管,以此加强排水效果,加大坡度控制力度。
海绵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守城市建设原则,市政排水规划设计期间,要求人员全方位考量环境因素。城市美化离不开城市绿化,这也是完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给排水设计,绿化带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绿化带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同时绿植具有十分优越的锁水功能,合理规划设计绿化带,能够加强雨水利用的合理性,也可改善海绵城市的设计效果。
首先是雨水收集。绿化带旁可设立固定储水雨水沟,便于收集雨水,同时也可保证交通通行。雨水可借助地表径流聚集于绿化带的雨水口,与路面下方15-20cm设置绿化带,且让雨水口处于绿化带种植土与道路中间,做到分布均匀,确保绿化带与雨水管道系统衔接的效果。在绿化带中需合理设置溢流系统,收集雨水管道系统及绿化带中的雨水,如雨水大量汇集于绿化带,可及时将其排入排水管道。
其次是水体过滤。水体过滤应立足渗入层,最底层可适量安装渗透管,上部要铺设过滤砂石层,并在表层土上铺设一层薄土层,该铺设方式可多层过滤,改善地下水水质。
再次是缓排滞蓄,在工程施工中可在绿化带内设置部分明沟,从而为雨水流入创造便利条件。如遇大量降水,雨水则会沿明沟流入地下,雨水沉淀后便可储存。
最后是排放。如城市降水量较大,雨水口和明渠无法全面满足路面积水排放的效果。因此,要在排水管道与市政排水管道连接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加强排水效果。城市周边如有相互衔接的绿化区域,则需改善设计水平,增强市政道路的储水能力。分流后便可减少路面积水问题,加强路面的通畅性。在工程设计中,可合理利用源头渗透技术,保证雨水排放的效果。科学利用中途渗透技术可更好地利用城市绿地衔接区域,减少城市中的积水,增强雨水净化能力,及时补充地下水,全方位保护水资源。
首先是路缘石。路缘石主要应用在路面和其他构件及设备间,路缘石主要分为平缘石和立缘石,主要以高度区分,平缘石通常与地表高度相同,也可避免雨水在路面大量淤积。将雨水引入绿化带,立缘石较地表略高,进而将雨水排入绿化带。其次是雨水口,雨水口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城市道路路面的雨水径流。传统施工中可在雨水口处设置截污装置。为方便清洗,可加入滤网换防堵塞侧壁进水排水帽,以解决污水及水流堵塞等问题。最后是路肩边沟,路肩边沟施工中主要采用非渗透材料,通常主要采用混凝土水泥,雨水渗透和净化效果不佳。为此,工程人员可在周围设置沟渠,种植植被,净化和存储雨水。
社会发展中,水资源消耗明显增加,相关部门需充分考虑水资源回收和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就可全面满足上述需求,在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中,要真正发挥海绵雨水的合理利用率,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水平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工程人员需从附属设施设计、绿化带设计、人行道设计等多方面,完善城市给排水设计,以此促进现代环保型城市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