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蔡晓峰 权荣荣
(青海省中医院检验科 青海 西宁 810000)
患者为医院主要群体,大多住院患者免疫力较低,部分患者合并多种疾病与并发症,稍有不慎,易发生感染,由此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与迁延,进而加重医疗资源负担与患者家庭经济负担[1]。近年,随着医学领域的进步发展,放疗、化疗、抗生素等药物的广泛使用无疑拓宽了病原菌的感染途径,导致院内感染事件频发[2]。相关临床研究发现,临床微生物检测在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中具有一定作用,本研究将分析微生物检测下的感染控制组与常规感染控制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以客观评价微生物检测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效果的影响。
选择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280 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n=140)与检测组(n=140),常规组男女分别为66 例、74 例,年龄19 ~71 岁,平均年龄(47.6±22.5)岁,住院时间5 ~16d,平均住院(9.5±4.6)d;检测组男女分别为69 例、71 例,年龄21 ~73 岁,平均年龄(47.9±23.1)岁,住院时间6 ~16d,平均住院时间(9.4±4.3)d。排除恶性肿瘤患者、严重慢性病患者、自身免疫学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比较条件。本次研究已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与家属皆知情同意。
1.2.1 感染控制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与控制感染,检测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以微生物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掌握感染源、易感人群与传播途径等相关信息,据此等信息加强感染控制。
1.2.1 检测方法 采集患者临床标本,并以病原学检验方法进行检测,以VK2compact-60 的GN、GP 鉴定卡进行细菌鉴定,以VK2compact-60 的GN-13、和GP-67、GP-68 药敏卡以MIC 法检测微生物药物敏感性。将上述检测结果反馈至临床主治医师,以便医师及时、全面掌握患者感染情况,监测易感人群与感染源,加强医用设备病原学检验、分析,以更好地预防、控制院内感染。
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并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的相关诊断标准评估、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感染严重程度。
以SPSS26.0 统计学软件计算分析本次所得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当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检测评估,检测组共3 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其中2 例为轻度感染,1 例中度感染;常规组感染患者共11 例,9 例轻度感染,2 例中度感染,检测组总感染率(2.14%)显著低于常规组(7.86%),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与感染程度[n(%)]
医院感染又称获得性感染,其高危因素主要包括诊疗和护理操作有失规范、恶性肿瘤、入侵性操作、患者伴随损伤免疫功能的慢性病、放化疗和抗生素药物的滥用等[4]。上述高危因素在为外界致病菌提供感染途径的同时损伤患者免疫功能,且部分药物的使用易造成机体正常菌群失衡,增大患者感染性[5]。
微生物的分离可直接为病原学筛查提供参考依据,但此方法用时较长,难以满足临床需求,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科技发展,微生物检测仪的面世大量缩短了微生物检测时间,为医护人员对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调整、感染源与感染路径的把控提供有力依据,具有高度检验价值。
本次研究将微生物检测应用到140 例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防控中,研究结果表明,检测组总感染率显著低于常规组。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微生物检测,可根据经药敏检测结果对抗生素和其他治疗药物进行合理调整,在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减少预防性用药,主动预防感染的发生,此外,微生物检验可提供感染源的多种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重要信息,以便医护人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切断感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针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加强隔离与防控,进而最大限度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和耐药菌的扩散[1,5]。
综上所述,将微生物检验应用到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中可显著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具有一定临床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