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哲 方 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 广东广州510640)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指农业生产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集合体,建设管理方面一般以政府政策牵头配合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发展模式上通常参照工业园区的运营管理办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有效手段。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方面能吸纳园区所在地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产业园区集中了高新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甚至集成了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是农业示范区的高级形态,既促进了农业产业园周边乡村的兴旺发达,又促进了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托。
二十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广东省尝试发展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万忠等[1]在研究广东省产业园发展模式时梳理了相关历史背景。199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牵头启动珠江三角洲区域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再建设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随后,广东省科技厅和农业厅分别设立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2013年,广东省以市或县行政区域为示范区建设与带动区域,着手打造1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使之成为全省区域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先进科技转化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全面推动广东省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2018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19-2020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为持续推动农村产业兴旺提供保障。目前,广东全省已创建10个国家级、119个省级(含珠三角地区自筹资金建设19个产业园)、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农业县实现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的格局。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评价体系对于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产业园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鲍丽洁[2]认为,评价方法一般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式;岳晓东[3]采用模糊物元评价对珠三角深莞惠区域物流园区的布局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尝试进行新的合理区域规划;张首芳[4]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软实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各区域软实力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周华强[5]等从功能视角为出发点,指出自主选择社会化管理,减少行政干预能有效促进农业科技园发展;林秀治等[6]构建了包括资源自身价值评价、生态环境条件评价、旅游开发条件评价3大评价子系统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并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及专家征询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值;黄天蔚等[7]从产业园区创新能力的内、外支撑要素出发,构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支撑能力、潜在创新能力4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园区进行了综合评价;刘玉婷等[8]借鉴了国外“一村一社”工业转移等实践经验后,提出“村企互动”的发展模式,明确了产业园应与农村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梁伟军[9]阐释了建立农业产业园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综上所述,学者们在构建产业园评价体系时多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相关权重进行打分评价,并能根据直观的分数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广东省作为国内经济第一大省,存在城乡差距过大、格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重要手段,亟需进行合理的园区体系评价以指导实际生产。鉴于此,文章采用较为成熟的专家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行综合评价,从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二元角度综合阐释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周边相关要素的影响程度,并根据数据结果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为其他各省发展农业产业园提供参考借鉴。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中指明,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构建新指标的过程中,注重体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农民收入这一现实指标,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储备、科技创新作为城乡融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其中有参考陈瑞萍[10]在评价广东省生态旅游开发时的研究模型。在构建原则的前提下,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实事求是。
1.2.1 一级、二级评价指标选取
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的总目标有三条:一是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二是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三是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所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总目标也应致力于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两大要求。综上,本文主要评价指标设定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
(1)乡村振兴:包涵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总要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主要涉及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两大要求。
(2)城乡融合:主要目的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发展,体现在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市场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6个方面,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选取基础设施、就业市场(人才)、公共服务(科技)3方面指标(表1)。
表1 三级指标概念内涵
1.2.2三级评价指标选取
根据指标构建原则,询问农科院、农业高校相关专家进行综合考量后选取了20个三级指标,并对指标概念、内涵进行了解释说明,详见表1。
1.2.3 权重计算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的步骤如下:
(1)构造判断矩阵。以A表示目标,ui、uj(i、j=1,2…n)表示u11因素。表示ui对uj的相对重要性数值。并由uij组成A-U判断矩阵P。
式中,uij>0,uji=1*uij,uij表示ui比uj的重要程度,比值越大重要程度越高。反之,u≤uji≤1则表示指标j比i不重要。判断矩阵中的指标相对重要性数值由专家打出,一般采用九级标度法。
(2)计算重要性排序。根据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根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方程Pw=λmax·W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即为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也就是权重分配。
(3)一致性检验。以上得到的权重分配是否合理,还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使用公式:CR=CI/RI
式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它由下式给出:判断矩阵P的CR<0.1时,或
λmax=n,CI=0时,认为P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调整P中的元素以使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由现代农业产业园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图1)可知,乡村振兴X1(0.58)为主要一级指标;产业融合(0.55)、农民带动(0.45)、科技创新(0.38)、人才保障(0.36)、基建配套(0.26)为二级指标;农民收入(0.40)、吸纳农村就业人口(0.23)、人才待遇(0.20)、自动化程度(0.18)、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企业数量(0.15)、人才引进数量(0.11)为主要三级指标。
由表1可知,三级指标中对构建评价体系最重要(选取大于0.05的权重值)的几项依次是农民人均收入、吸纳农村就业人口、人才待遇、自动化(人工智能)程度、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企业数量、人才引进数量、5G基站数量、用水防洪配套设施、园区用地面积、休闲农业产值、设施农业面积、农村公路里程几部分,概括为农民增收、科研带动、基础设施、功能拓展几方面进行分析。
2.2.1 农民增收
尤飞等[11]提出,应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园区改善农民增收的问题。以省会广州市为例,同样存在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近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如图2所示,201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0.38,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0.42,差距有所缓和,但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依旧不及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以来,据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50个省级产业园吸引返乡创业人员数6 930人,辐射带动农民就业人员数123万人,园内农民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全县平均水平24.6%。证明产业园对园区周边村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对收入的正向拉动性和收入稳定性还有待长时间观察。
2.2.2 科研带动
广东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施行打分机制,总分100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主体绩效评价表》中,对科技支撑十分重视,占用了20分的数值,包括科技投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等,省内科研单位主要有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可以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投入提供有力保障。对现代农业产业园而言,弥补了农业企业研发水平、成果产出与转化能力的不足,促进了新旧动能转换;对科研机构而言,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优秀的实践的平台,将会使个人研究更加结合实际生产,形成双赢的良好局面。
表2 现代农业产业园科研支撑打分表
2.2.3 基础设施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对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园区的建设会伴随路网的更新,水电网的建设,是对原村民生活区域面貌的一大改善,广东省在《广东省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中计划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建设5G智慧农业产业园区,推动江门等市建设5G智慧农业科创园,构建基于5G网络的智慧农业互联网;创建广州市增城区5G智慧农业试验区;推动湛江开展5G+智慧水产示范应用,这将有力带动当地5G通讯的建设,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2.4 功能拓展
拓展农业功能,即通过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地产、健康养老等产业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科技教育、文化传承和生态环保等附加功能,目前农业功能拓展的重点方向在于和旅游业的结合。韩林平[12]认为,农业旅游发展重在可持续发展;高文智[13]从地域分布、经营模式及开发功能3个视角介绍了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广东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产业园+旅游”的功能拓展方式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产业园产品为卖点发展园区内的生态农庄,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吸引游客观光采摘,降低运输成本。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排列了指标权重。利用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对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以下结论:
(1)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中,乡村振兴相对城乡融合是评价的主要一级指标;
(2)相对于农民带动、科技创新、人才保障、基建配套,农村产业融合是主要二级指标;
(3)三级指标中,休闲农业产值、设施农业面积是评价产业融合的主要指标;农民收入提升在农民带动中占主要地位;用水、防洪配套和园区用地面积在基础设施中占主要评价指标;科技人才引进中应注重人才待遇;自动化(人工智能)程度是科技创新中的重点;
表3 现代农业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4)以广东省相关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最为突出的是用地和资金管理问题,对该文构建的评价体系有相关体现,表明该文构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落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用地保障,严控用地属性。在用地方面,有两个重点问题,一方面是用于扩大生产的园区用地审批流程繁杂,企业拿地较为困难,相关文件已经明确指出“产业园所在地级以上市按照每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低于3.3hm2的标准,一次性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保障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并做到应保尽保,列入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希望在落实过程中能有所保障;另一方面,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地方部门直言不讳的想向房地产方向发展,改变了为农服务的初衷,应予以高度警惕,防止农业产业园属性变质,坚决禁止农业产业园地产化行为。
(2)以产业融合为导向吸引人才聚集,促进城乡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对于传统农业属于集聚了技术、资本、人才的高投入、高回报产业聚集区,本质上就是产业融合的一种形式,从表中权重值可以看出,前三项农民人均收入、吸纳农村就业人口、人才待遇都涉及到劳动力的聚集,从农民和人才角度来看,收入待遇是关乎自身利益的头等大事,是能否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前提,建议政府在进行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时重点考虑如何把人留住的问题,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人才优惠,优化配套教育、医疗设施,切实促进城乡融合。
(3)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产品规范化生产。以往单纯的农业生产功能十分单一,不考虑产品产出之后如何融入市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第一产业的简单生产模式上,应在建设规划之初就将产品加工及采摘、休闲、教育、旅游等产业模式相结合,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综合体。当然,对于产品加工来说不一定非要在园区内规划加工厂,而应采取订单形势,对口输送,进行农业工业化生产。努力提高产品品质,进行价格歧视,对高质量高标准的产品进行高端包装销售,对质量稍差的产品进行果汁加工、罐头加工等处理方式,以达到回报效率的最大化。
(4)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提升园区科技含量。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本质就是在科技引领和资本投入下进行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相对原始、初级的农业生产进行品质和效益的提升。在调研过程中某葡萄产业园老板以较高的资本投入进行温室搭建、灌溉系统、自动化控制、高质量种苗培育等前期建设,最终收获的阳光玫瑰品种葡萄能卖到160元/kg以上的市场价格,一段时期内产品还供不应求,雇佣周边村民的工资也远超当地水平。所以如何找准市场方向,在5G、大数据、智能控制、无人机等科技引领下进行高投入、高回报式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是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