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雪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胶东办事处第三小学 山东 胶州 266317)
小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掌握相关的知识,并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引导学生个人修养与价值观形成。本文在新课标背景下,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的体验式教学进行分析和讨论,这对小学生数学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概念。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就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了解和分析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等。这种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切实的学习活动,将数学知识灵活地教授给学生,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从而加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不断的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不再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身心健康。
1.2 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特性。首先是实践性,数学体验式教学是结合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来开展教学活动的;其次是亲历性,数学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挖掘数学知识并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再者是情景性,数学体验式教学是要营造贴近生活的场景来授予学生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是情感性,体验式教学摒弃传统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状况,当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在师生良好互动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具有情感性。
虽然如今的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师没有明确自己的定位,强硬地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被动地学习,没有给予学生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锻炼机会大大减少。除此之外,有的教师把学生的成绩当作教学任务的最终目标,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忽略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这种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
3.1 建立活动体验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建立活动体验情境,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把握学生的关注点,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日常生活的点滴化为教学教材,将课堂中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场景化,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从而活跃数学教学课堂的气氛。比如,在教授《万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在生活中购买生活用品的场景,让学生拿着一百块钱买两支钢笔、三本笔记本和一瓶饮料,并告知学生每样商品的单价,让学生思考应该找回多少钱。这样贴近生活的情景,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数学问题。
3.2 建立问题体验情境。问题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很好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设立问题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做到学有所用,构建问题场景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教授《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将学生带入数学体验情景中:教师播放影音资料,学校组织春游,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小山坡野营,看到山脚下有长长的火车呼啸而过,几个小朋友在讨论问题,咱们听听看!他们在讨论火车有多重,就有小朋友说大概多少多少公斤。此时教师就引出学习目标,国际重量单位的换算,让学生思考一吨等于多少千克?一千克等于多少克?并且教师指出生活中的物品大概是多大的重量,让学生有一个基础的重量概念,加深学生对重量单位的认识。
3.3 建立反思体验情境。反思对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扩展能力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错误时能够及时地进行订正,并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并且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细心审题,重视细节的能力,通过扩展相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反思。
总而言之,就体验式教学所具备的特性而言,它是贴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所以小学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地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学习能力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小学生将来数学思维的发散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