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菊
(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城北小学 广西 河池 530700)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而通过开展分组合作学习,转换了师生间的角色,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通过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就分组教学在小学数学合作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1 小组分组不合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对分组合作缺乏深入的认知,常常存在分组不合理的问题。教师由于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学生的真实水平缺乏全面的了解,从而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这就使得每个小组间的水平存在差异性,而且组内组员也缺乏合理的分工,从而无法有效的发挥分组合作价值,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2 教师干预过度。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教师存在依赖性,久而久之使得教师干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尤其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并没有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而是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这就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发展,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1]。
1.3 缺少完善的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分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学习效果。但在实际的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也仅仅是对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2.1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分组合作时,教师首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深入的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提升分组合作的效率。在进行分组时,教师要遵循相应的原则,一是自由原则:教师需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意愿,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来进行分组。二是优化原则: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每个小组间的水平相当,形成良好的竞争,并且在组内实现优生带差生,进而充分的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价值[2]。因此,合理的小组合作分组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此外,教师还需要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实现组员的优势互补。
2.2 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从而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3]。例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组间竞赛,教师为学生出示一道例题,从组长开始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的结果设计一道全新的计算题,传递给自己的组员,这样一一传递下去,直到最后一名组员完成。最后,教师看哪个小组计算的结果又快又准。这样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通过组间竞争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加强了对知识的掌握,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2.3 运用正确合理的评价。教学评价是分组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分组合作中,教师需要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取得进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合作过程的评价,运用和蔼可亲的语言来鼓励和表扬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完全的否定和批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积极开展师生互评,不断的积累分组合作经验,为下一次实施做好准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组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教师需要深入贯彻新课改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