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2020-11-25 12:05
读与写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理念核心

黄 陈

(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江苏 常熟 215500)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在“以德树人”的发展理念下,我国教育部门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品格”提到了战略目标上,通过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相互融合,明确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围绕核心素养的推进,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的学科标准、研究方向,在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提炼出科学的思想和主题,使学生能够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中,吸收先人的智慧,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课程目标的完成。

1.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课堂

在高中教育流程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素养的灵魂,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历史学科以其自身特点,较之其他学科,能够更多地承担起立足于“家国情怀”的德育任务。

从根本上说,历史是高中文科综合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众多的历史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世界,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念。因此,学生需要通过笔记、习题等形式,大量的背诵历史年份、实践历程、政治意义,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史学知识。

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历史核心素养的体现和德育教学目标息息相关,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能够引导学生实现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教育目标。使历史课堂教学借助于目标设计、问题创设、情感体验、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依托现代德育教学模式,能够使德育知识得到充分的观察和实施。为此,高中历史课堂作为贯彻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在渗透德育思想的过程中,要明确教育目标,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德育水准。

2.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2.1 以史为鉴,设计教学目标。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学科是对已有经验的总结,在深厚的知识理念中,孕育强大的历史智慧,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塑造“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的生产、学习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在这一视角下,德育理念的渗透实现了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简化,帮助学生在足够的史料分析中,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首先,教师在课前就应该对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的研究,找出体现核心素养的突破点,然后在课堂设计上,将教学实效和德育教育融合到一起。将德育工作的渗透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在不同历史课程的积累下,凝聚深厚的价值素养。在设计其发展目标的而同时,要考虑到对不同历史知识的组织和排列,帮助学生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相互融合。其次在历史知识梯度的推进下,通过科学渗透核心素养的价值理念,以循序渐进的发展目标,提升学生的文化理念。

例如在对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抗日战争》的一课中,教师在按照内容标准展开教学的同时,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应围绕“侵华日军”的罪行,向学生普及全民族团结抗争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重要地位,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教师在设立最初的教学目标时,要建立“爱国主义”的德育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历史地位,让学生能够正确思考这一战役对于我国未来发展、中日关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播放相关的录像和历史图片,让学生能够从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荣辱观。认真体会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带来的深重灾难,明确全民抗战最终取胜的不易。使高中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在日积月累之下,逐渐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内化的文化、德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帮助学生深度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并且学会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用科学的态度解决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各项问题。

2.2 答疑解惑,创设系列问题。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渗透上,教师要精心创设多个历史问题,让学生始终弄保持历史学科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史料实证、知识解答等形式,探寻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出发点。在问题的创设上,教师要围绕课程基础、知识细节上,使历史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驱使下,获得更加优异的学科知识和道德素养。在系列问题的创设上,教学要通过层层递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加速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答疑解惑中,谋求新的发展路径。首先,要为学生塑造历史时空观念,让学生熟练掌握和了解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等,增进学生对于不同历史时空的理解和学习。以上文提到的案例为例,在学习“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加充沛的德育思考,要通过设计连续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历史德育知识的吸收。提出系列问题——“当时出现这种历史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你认为改革的方法是什么?”“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有什么启示意义?”这种以知识巩固、延伸、创新为目的问题创设方式,带领学生了解历史现象、寻找历史学科的内在价值,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思想。

通过对系列教学问题的创设,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对历史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创设,使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更加稳固。在有序的历史框架之下,帮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以情感体验为重点,推进学生对历史学科中人文思想的汲取和优化。推动学生以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识和改造社会,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各类历史事实进行客观、科学的点评。

2.3 加强探究,培养学习兴趣。要想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吸收更多的知识,教师要立足合作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探索性,在合作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彼此促进,带领学生改变对历史课程晦涩、枯燥的认知,帮助学生挖掘历史现象之下的知识内涵。让学生在感受知识技能的同时,将历史课程中大量的人文信息呈现出来,充分感悟其中的人文价值、家国情怀,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通过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领略历史课堂的生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以上文为例,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掌握的更加透彻,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与“抗日精神”息息相关的文化理念和德育知识。立足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体会不同历史人物的德育思想,增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抗日战争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实质含义,加速对学生德育知识的全面转化。例如,在孔子“仁”的思想核心上,延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理念,让学生从孔子“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克己复礼”的主张和思想中体会到儒家思想凝聚的重要价值。学习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发展理念上,强调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同时,通过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世昌、张自忠等民族英雄、帮助学生体会人生理念和感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体会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达到敬畏生命、珍爱和平的德育教育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围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展开,帮助学生在“史料实证”中掌握历史学习与研究的相关方法,体现出学生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甄别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的发展意识。让学生具备应有的家国情怀、人文追求,提高他们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以深厚的人文情怀,吸引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崛起。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在历史素养的凝聚下,获得全新的教育和思考。

3.总结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发展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中德育教学方法的推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铸就,而是需要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理念,逐步渗透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的德育水平。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强化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加速德育知识的渗透,推进历史人才培养标准和高考制度的相互融合,使学生成为实践性、综合性的全方位人才。让学生能够在积极主动的获取中,具备科学的历史思维以深厚的德育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力、是非观,让学生达到“学以育已,学以致用”。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理念核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