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琳亚
咸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陕西咸阳 712000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打造便捷高效、规范阳光的公共资源网上交易平台,是公共资源交易的发展方向[1]。公共资源交易网上平台的建立,对于提高营商环境,保障公平高效、规范阳光的公共资源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有利于防止公共资源交易碎片化,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公共资源交易阳光操作,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同时,打造规范统一的共享共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以管理创新促进资源配置高效透明,推动资源交易的“阳光”化运行、市场化配置、合理化定价、在线化操作,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效率,防止权力寻租和滋生腐败,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国家计委、监察部关于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21号)和《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9]27号)颁布后,全国各地开始探索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产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统一进场交易,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经搭建成功。分析其整合形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物理整合,一种是生态整合,也就是化学整合。物理整合容易导致不同类型的交易依然独立存在和封闭运行,权力和利益的链接不时存在,难以实现行政权力“阳光化”,不能有效遏制腐败,影响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整合要克服短见和狭隘的视野,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来思考,要站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高度来进行布局。这就要求在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就交易平台整合谈整合,更不能将整合局限于场所的整合、而是要走向深层次的整合。所以,化学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必然趋势。
公共资源交易的化学整合,改变了原来分散管理的模式下,公共资源交易各自为政、互不通气等现象。经过整合,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职能仍然不变,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做好交易项目的前期审批工作和公共资源交易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彻底解决原来管办不分,行政主管部门在交易活动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构建起了一个公正开放、竞争有序、服务到位、监督有力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服务体系。
纵观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整合建设现状,各地市在做好平台建设的同时,按照国办函[2019]41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办法规[2019]509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着力打造服务型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如何以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能力提升带动营商环境的全面优化,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各地市在整合运行过程中,应该结合各自实际对公共资源交易流程进行优化和完善,比如认真梳理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和矿产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等交易项目的交易规则和交易流程,建立健全中心交易现场管理制度、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书、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挂牌上岗等管理制度等,对现有的制度和法规,该并的并,该删的删,该添的添,提高公共资源交易运行的效率,实现职责明确、交易透明、规章健全、运行顺畅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
公共资源交易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极力倡导构建“一台两库一数据”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一台”即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进行项目受理、信息发布、场地预约、资格审查、招标文件上传下载、文件答疑、唱标评标等网上交易业务。同时,交易平台能够实现信息公开共享,公开共享内容包括交易公告、资格审查信息、项目开评标时间及场地安排信息、中标候选人公示、成交结果公告等。通过信息公开共享,让服务对象第一时间了解交易信息,保证公共资源交易公开透明、便捷高效。“两库”即专家评委库和企业库。评标专家库应汇集各行各业评委,确保专业广,数量多;企业库由施工企业、招标代理机构等相关交易企业组成,通过进行CA认证后发放数字证书,方便各类交易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一数据”即大数据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系统,对公共资源交易数据进行自动抓取与上报,并自动分析,提升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智慧化、精准化水平。
通过设置指纹识别门禁系统和全程监控系统,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全封闭式管理。参与交易活动的评标专家和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指纹识别进入相应评标区域,开标区和评标区进行物理隔离,避免评标专家与投标人接触,影响评标的公正性。开评标区域设置无死角的音视频监控系统,对交易活动全程进行现场视频监控,对监控范围内的一切声源与图像同步录取,以此保证评标过程的保密性和良好的工作秩序。
公共资源交易部门应积极探索交易项目档案电子化手段,或通过配置音频视频自动刻录系统,对交易活动全程录音录像,进行数据备份刻录及归档;或通过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提供统一标准接口,与各交易项目的交易系统对接,由交易系统自动收集整理,分类打包归档。根据需要还应设立独立档案室,实行专人专管,实现每个交易项目完结后及时将项目档案资料按要求编制目录清单后留存,便于查询,服务社会。
交易中心应建立健全评标专家抽取制度,采用专家语音自动抽取系统,对招投标工作中的评标专家管理、评标专家抽取、电话语音通知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抽取项目的相关信息,包括开标时间、开标地点、抽取人数、抽取专业、项目类别等可预先设置,还可采取多种匹配方式搜索专家,按照一定的符合性条件和拒绝性条件随即抽取,并在当日开标前密函打印,专家的通知及确认过程无需人为参与,既能保证专家名单在开标前的保密性,又能更好地贯彻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设立评标专家信用考核与评价体系,对专家评委评标纪律、履职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实行准入清出制度,实现动态管理和考核,强化评标专家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水平[2]。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要注重加强信用管理,各交易项目通过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开公示项目信息、成交信息、中标结果信息、交易过程信息、交易活动当事人信用信息及业绩信息等内容,促使企业之间互相进行监督。企业如果上传的业绩不实,不仅会对中标结果产生影响,也会限制企业以后的投标,会极大地促进企业自律。同时,要加强行业监管部门对项目的检查监管,对失信企业或违规行为在交易平台进行公示,交易过程中通过“信用中国”查询系统查询企业信用等级,该企业如果出现失信行为或不良记录,在评标过程中予以减分或限制投标,以此来规范投标人的行为,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整合和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是对现有行政管理模式的重大改革,是权力的再分配,利益的再调整,作为从业者,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完善,让公共资源交易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公开透明,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