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艺术·美
——关于艺术的自白

2020-11-25 09:06
新疆艺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生命艺术

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通过发现和表现来完成的。发现自然、生命中的美,拥有博大的人文情怀,站在历史、国家、民族的高度感悟自然、感悟生命,以此构建艺术的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行走的核心意义和终极目标。多少年来,面对熙熙攘攘,利来名往,也曾难免心生杂念,但经修定后,仍能气定神闲,陶醉其中,从未改变才是化境。

书画能够带给我的是岁月的坚守,不断行走,不断学习,不断创作,立精图志。在书画创作中,虽废纸、废稿无数,却仍然坚持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总结得失,修正方向重新启程。艺术品诞生的过程常常如同人类的繁衍,先有恋爱、结婚、怀孕、十月怀胎、出生,之后要教育、培养,最终成人、成才,如果在此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最终出品的质量,所不同的是繁衍人的过程不可以重来,而艺术品创作是可以重来,这是个毁灭与重生并存的特殊专业,会时常让人面对残酷的现实。因此必须学会和接受自我批判、否定、自我安慰。人们常常看到的是艺术家们光鲜的一面,其实更多的时间他们是在批判和否定中度日的。没有这种精神就很难诞生好的艺术作品。我曾经问自己为什么要喜欢书画这种东西?为了生存?显然不是。为了功名?可以选择其他的路径。最终的自解:书画能让我通过这一途径比较直观、快捷地接近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能够引导我深层面的认知自然和生命存在的意义;能让我对事物主观意象和客观存在的不同认知提供了一种述说表达方式;书画既可以锦上添花,也可以雪中送炭,也是书画伴随我度过多少不眠之夜、熬过多少艰难困苦时刻,可以说徜徉其中,虽苦、虽累、虽痛,但终究是其乐无穷。

我是1962年4月2日出生。翻开日历这一天,东方艺术大师张大千先生辞世。我的祖籍江苏宜兴,那里也是艺术巨匠徐悲鸿、吴冠中的故乡。以上叙述似乎在暗示什么?是也不是。因为一方面它是历史客观存在,另方面晚辈借机缘巧合沾点前辈的光,更何况对这三位大家的许多作品十分欣赏,他们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代表人物。张大千先生是位“仙气十足”成绩斐然的全能美术高手,是位能够全面代表东方艺术精神的巨匠宗师,特别赞同“五百年出一大千”的说法。徐悲鸿先生不仅仅是位了不起的艺术家,而且他的悲天悯人、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尤其是在新中国的美术普及和教育,吸收和融合外来艺术文化方面,他真是呕心沥血之並立下汗马功劳。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倡导创作创新,在中国近现代最有活力的一位美术大家。他的生命哲学、生命美学理论,以及他对创作的观点,都在我的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呜。对他的“一画法”和被部分人曲解的那段话:“没有情感、没有内容的笔墨等于零”的惊世醒言,更让我对他有一份特别的喜欢。他中西艺术结合的尝试显然是成功的,他对当代中国美术非同一般的见解不仅震动了画坛,同时也会持续影响后人。对这位将艺术创作纳入生命重要部分的大师同乡,表示崇高的敬意。几十年的从艺生涯,我把学习、品鉴放在重要位置,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对待自己的和对待他人,在主观上抱有敬畏之心,在客观上就画论画,一视同仁,既不夜郎自大,也不盲拜盲从。坚持从前人那里学习经典,从自然中找到原点,在创作中找到亮点,无论中西,不拒门类。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不会是孤立的,艺术一旦进入到高级阶段,人们往往讨论的不是艺术品本身,而是构成艺术之外的东西,这些东西又常常是由非艺术元素构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深刻的语境。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它不是以同质化、标准化作为标准,而是以非同质和特色化赢得赞赏。因此,它与工艺形了鲜明的对比。在明白了这些最基本的原理之后,有关艺术发现和实践就不自觉地朝着不曾发现和不曾表达的方向发展。为了使作品更加具备个性语言,对本艺术以外的营养吸收就至关重要。几十年来,只要条件允许,每年都会驾车全国行走。音乐,文学、诗歌,油画,书法、国画等均在学习、收集之中。祖国的大美山川,各地的风情文化,都潜移默化滋润着我,我尝到了游走的甜头。有了大量的素材,我从此不再为画什么发愁,而更多的是考虑怎么画,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建立风格的问题。古往今来,凡在艺术上确立了地位的大家,无不有自己的艺术理论和作品艺术风格。所谓风格,一是要内容深刻,形式独特,二是要有高贵的气息和视觉的感染力。格调不是标准,不可量化,极难把握。格调常常是作者内在综合修养通过美术语言的具体表现,它具有自然属性,是装不出来的。关系格调,有时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恰恰是因为不确定,难以把握,才使得艺术品充满了神秘和诱惑。

我是1964年随父母进疆,我成长的地方叫五家渠。1950年代王震将军率部队来到此地,当时这里只有5户人家一条渠,自从兵团农六师师部建在这里,这里便有了地名“五家渠”。由于兵团的特殊情况,这里长时间没有行政区划,直到几十年后有镇的编制,中国地图才标注了它的地点和名字。虽然如此,就是这些不穿军装的兵团战士,他们高唱着“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完成了解放祖国大陆的神圣使命后,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就地转业,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屯垦戍边的事业,就是这群当时还穿着破衣滥衫的共和国的功臣们,他们远离故乡、亲人,把军功章珍藏起来,把思念深埋在心里,在亘古荒原上,建起了一座又一座新城,当戈壁滩上堆起一堆土包,竖起一块块墓碑时,不远处已是万家灯火,鸡鸣犬吠了。为了表达对兵团战士的敬意,我在画作“冰雪向日葵”中诗题:雪雨冰封扮新装,大漠寒风入战场,犹如雄兵千百万,茫茫戈壁我站岗。就是这群人,他们与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一起,与来自全国不同省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人们一起,历尽艰难困苦,为新中国守住这片辽阔而又美丽、多姿、神奇而又富饶的疆土,他们不仅创造了奇迹,更留下了豪言壮语:献了军功献青春,献了青春献人生,献了人生献子孙。正是这种生命的状态和人文精神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同时滋养着我的艺术生命。记得父亲离别那日,大雪纷飞,我在挽联中写到:父别儿孙一月间,悲歌长啸泪如泉,从此不再梦江南,化为飞雪满天山。父母走了,他们长眠于此,我和儿孙们仍然守望着天山,我虽不是“红二代”却是“兵二代”我虽未出生在这里,但半个多世纪的边疆生活,早已将我的情感象天山雪水一样融化在古尔邦通古特大漠之中。这里的烈日燃烧着我,这里的严寒考验着,这里的春风温暖着我,这里的瓜果甜蜜着我。这里的高山之高,大漠之阔,河流之长,湖泊之大“看山跑死马、飞死鸟,风吹石头满地跑”在新疆不仅能体验到天边之美,也可以领略到塞外江南之隽秀,雪山、草地,歌舞之豪情。这里被称之为人类四大文明的交汇之地,又是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丝绸之路从这里穿越,五湖四海人流在这里汇集,在这里能够“一日感受四季,一天游遍亚洲”这里凡是需要强调、夸张的物象几乎都会“大”字来定义,大沙漠、大草原、大戈壁等等,归结起来,最终浓缩为“大美新疆”新疆带给我的早已是进入骨髓里的东西。我常常问自己,假如当年没有从上海来到这里,假如当年没遇见那些从大城市里来的“右派老师”,假如当年没有组织“大漠书画展”全国巡展,见到在八十年代全国著名的书画名家,得到包括李剑晨,萧娴,宋文治,沈鹏,王镛等老师们的鼓励和指点,现在的我会是怎样?当然无论怎样假设,答案只是一个,我就是我,命中注定我是新疆一份子,无论走到哪里,“新疆人”永远是我最得意的标签。兵团人是我一生不变的称谓。为了记录自己的一段经历,我在画作《冬日荷塘》中诗题到:偶见莲蓬立雪中,顿觉此物豪气生,倘若一夜春风来,再看我花别样红。

我的绘画总体分为二大类:山水,花鸟。我的山水不分南北,花鸟以向日葵、荷花为突破口,无论山水、花鸟均以意象入画,彩墨构成,技法上吸收宋元、明清,但并无系统刻意的法承,有关于艺术之法,永远存在探索和创新的空间,无论古法还是今法,一切优秀、成熟的方法,都将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时代法则。学古而不泥,师学而不似,以真情实感入画,以创新求变、求精为终极目标,既使终无成果也无怨无悔。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对艺术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苛,深知充满感染力的作品,必定来自心灵深处的述说。在技术上要精,在形式上要美,在内容上要深,充满生机、活力。要做到这点,艺术家本人就必须放大自己的胸怀,留住心中的那片蓝天,不断地从善行德以净化自己的灵魂。佛教中讲的“天眼”其实又称之为“心眼”只有心眼洞开,方能辨全色,识里外,观天下。现代科学提出的量子学说和暗物质理论,让人类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基础又迈出重要的一步,精神不再是虚无东西,而是一种微观物质,一切感知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类需要的是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本质构成,艺术的本体是生命,一切超越生命的艺术理论都是不成立的,艺术永远是为生命服务的。在认识到艺术的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后,就会很容易理解“生命美学”建设的意义,只有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艺术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放大心境和净化心灵是需勇气和智慧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长时间修炼和悟道,在用肉眼去观察同时还要用心(天眼)去感知,要舍得,去杂念,立精神,养正气,要遵守艺术的规律,要有责任心、使命感,让艺术创作真正成为有感而发的自觉行为,拒绝“画中画”“书中书”。

新疆生活的几十年,我一直在试图破解生命与艺术的密码,但至今无果,也许会终身无果。在追寻和探索的过程中,似乎找到了另一种答案,新疆类似其它天体的美,大地之美,荒野之美,高山雪峰之美、大草原、大河流之美,大漠寂静之美,死亡戈壁之美,大盆地蕴藏之美,等等的这一切都因为人们发现了它,亲近它,艺术家们更是爱的如痴如狂。自然共存于天地之间,生命奔走在大江南北,只有心装爱的底版、善的镜头,手中的画笔就会游走在心灵之间。彩墨世界,心灵的图画。

猜你喜欢
生命艺术
生命之树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纸的艺术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