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武术理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2020-11-25 13:03闫小平侯介华
武术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武术思政理论

闫小平 侯介华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1 《武术理论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思政缺位,课程定位偏失

一直以来,武术理论课程相较于武术技术课程处于下位。众所周知,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武术理论课程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感受丰富的文化魅力,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内容还可以起到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教育的作用。但在现实中,课程思政的缺位和课程定位的偏失导致武术理论课程并未受到教育者和学生的重视,起到应有的作用。[2]

1.2 教材版本陈旧,理论缺乏创新

武术理论课程的内容陈旧主要体现在教材版本更迭缓慢、教材内容陈旧以及理论创新内容较少几个方面。就教材版本而言,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用教材都相对滞后,甚至出现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专科生到研究生用的都是同一套教材的现象。[3]就教材内容而言,基本教材内容大多集中于以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武术思想,没有构建出完整的武术理论体系,[4]学生学习吃力,兴趣和热情不高。而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武术与社会学、竞赛学、管理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的讨论和先进理论成果仍鲜有涉及。

1.3 教学形式呆板,理论与技术脱节

温力先生曾提出:“武术学科理论研究对象包括武术和武术锻炼对人体的影响两部分,所以武术学科理论体系包括武术产生、发展方面的理论和武术锻炼对人体影响方面的理论这样两部分”,[5]前者对于学科的建立重要性不言而喻,之前的教学内容也多集中于第一方面,理论抽象,教学形式老套,而事实上第二方面的理论内容对于提高武术技术体系更有直接的作用。近年来,武术锻炼对人体的影响在实证性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实际推广中也广受欢迎,但这些成果尚未转化为成熟的理论应用于教学中。这些原因造成理论教育脱离现代社会生活,理论研究与技术教学融合度不高,导致理论与技术的教学成为两个独立运行的系统,以致于武术理论课程的缺位。

1.4 教学评价单一,价值判断失衡

《武术理论基础》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知行合一的课程,传统教学评价的卷面成绩不能全面真实反应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也不能激发起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兴趣。

2 《武术理论基础》课程改革理念

2.1 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

中国传统武术,从本质上来看,是前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和分工过程中宝贵经验的累积,学习武术理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继承此前形成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既有成果,深刻理解武术的形成机制和文化内涵,[6]从而系统地推进武术技术学习,全方位的掌握武术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理论课程和思政教育在教育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中华武德是在长期实践中所提炼而成的职业道德与伦理规范,武德教育自古以来就为习武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武以德立,德为艺先”,“未曾习武先明德”都是在强调武德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7]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武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生动,从基本的礼仪规范,日常的道德规范,到自身的品格修炼皆有所述,[9]所以武德传承过程即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全方位引导塑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使专业知识与育人目标相渗透,课程学习与个人发展相结合。

2.2 融入非遗传承,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武术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是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10]山西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孕育了许多当地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师范大学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系不同年级分别开设了太极拳、形意拳和洪洞通背拳等传统武术项目,《武术理论基础》课结合武术技术课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将传统武术传承中的武者故事、武德精神真实生动的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了解具有精神魅力的武术大家们的故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助力健康中国,增强社会责任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项目,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11]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以太极拳、健身气功为代表的武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健康促进作用,此外太极拳还具有改善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提高平衡能力,治疗帕金森和抑郁症等方面具有很高临床价值,[12]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不仅能够让学生切实了解武术的社会价值,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4 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内外兼修

结合2017年教育部《体育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本科人才培养方案,[13]围绕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一践行三学会”理念改革课程模式,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以武术专业项目特征为教学原则与基础,重点培养学生“践行师德、学会育人、学会教学、学会发展”,突出教学技能和运动技能内外兼修,整合与武术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武术理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3.1 转变教学理念,强化思政元素

《武术理论基础》课程的内容从本质上看是通过武术文化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也与课程思政的目的是统一的。[14]从人与世界的关系看,课程思政要实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传统武术就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所形成的经验提炼,学生通过《武术理论基础》课程学习能够更客观的认识世界的本质。从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看,课程思政要实施民族观、国家观教育,爱国被视为至要武德,每当民族危难之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每一个习武者的自我要求,对《武术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从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看,课程思政要实施人类观、社会观教育,武术理论中“和谐尚中,兼容并包”的理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课程思政要实施自然主义教育,武术理论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正是我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数千年的经验总结。[15]实践证明,《武术理论基础》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嵌入有助于培养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共进。[16]

3.2 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教学内容

重新找准课程定位,优化课程设计,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出发,采用“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思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教学总体设计以育人目标为起点、立德树人为基点,设计不同教学单元对接相应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观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有机、有效地纳入整体课程设计,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教学内容设计突出多元价值,学习内容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和现实条件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上,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民传学科专业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从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发展。教学内容除了武术的内容和作用、武术文化、传统武德、武术传播、武术与古代兵学以及武术的审美特征等基础内容之外,还吸收了武术竞赛学的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的统一;吸收了武术社会学的内容,实现教育与社会的结合,找寻专业教育的社会土壤;吸收了武术和现代医学等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现实背景,挖掘武术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

3.3 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深入地理解课堂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互动课堂、翻转课堂等形式,灵活地组织课堂、生动地激活课堂,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增强师生互动,具体教学方法有四种:故事讲授法,在课堂讲解中通过各种武术文化小故事的穿插,建立起一个有温度的课堂,让学生们体会武术文化的内在价值,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主题讨论法,学生们在讨论思考的过程中主动挖掘武术的健康价值、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加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充分感受专业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大程度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系统认知传统武术的产生、发展、演变、传播、特点、功能和美学价值,能够帮助学生从智慧结晶的角度审视和理解武术这一文化瑰宝,树立文化自信。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传媒技术,展示授课内容,并将武术相关现实问题和武德教育引入课堂,通过“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

3.4 注重过程评价,多元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采取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综合判定课程成绩。过程性评价突出学生在单元设计学习中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主要分为学习和组织的参与度、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武术知识体系的构建程度和武德武礼的实践水平。终结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武术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实践证明,注重过程评价,考核内容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能有效的形成课内外一体化课程评价系统,引导学生自觉参加武术理论的课堂学习,促进技术课外习练,[17]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德行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武术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华武术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