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武术”发展机遇与困境

2020-11-25 13:03王贵仓曹庆华
武术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拳师武术文化

王贵仓 曹庆华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1 乡村武术发展现状

1.1 乡村武术学术研究困境与机遇

武术作为中华几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符号,乡村是武术的发源地和传承根据地。但是在学术界存在着忽视“乡村武术”对促进武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的现象。作为武术发源地和传承根据地的乡村“乡村武术”始终处于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一直得不到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这正是我国武术发展过程中“乡村武术”发展所面临的研究困境。我国“乡村武术”发展研究虽然面临着困境,但是我国相关武术学者已经认识到了“乡村武术”发展研究对促进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正如2019年7月6日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举行的乡土武术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讨会上,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马延春说的那样“传统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离不开广大的民间习武群落。一些知名拳种虽早已步入现代化转型,走入城市空间,但发展的根基仍在乡村,发展的原动力仍在乡村。伴随着社会的转型,乡村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乡村文化传统以及凝聚力趋于衰落,传统武术也在这种背景下受到冲击,其发展处境令人担忧”。还有2019年在长沙举行的“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在征文论文指南中就提出了关于“传统武术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征稿。这正代表着新时代背景下在我国武术发展过程中处于武术研究边缘的“乡村武术”迎来了新的研究机遇和研究价值。

1.2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武术发展机遇与困境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仅局限于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政治、法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术已不仅仅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符号还寄托了中华五千年来文化发展的人文情愫。武术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武术强身健体的作用,崇尚宣扬自强不息勇于执着探索的民族精神和匡扶正义保家卫国止戈为武的目的越来越为人们接受和认同。作为武术发源地的乡村,在慢慢地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作为太极之乡的温县陈家沟村和少林武术为代表的登封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前去旅游学习,为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武术在新的时代具有了新的含义与重担,同时也具有了新得发展机遇。虽然代表“乡村武术”的陈家沟太极拳和代表登封少林的少林拳都已经远播海内外。但是我国传统武术种类繁多,早在198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会上共统计查访1100多个县市,访问了4800多位老拳师,挖掘了200多个不同拳种,录下了1300多位老拳师的3700多个套路,100多种功法。两年之后在第二次大会上整理公布初步查明流传各地“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的、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收集武术文献资料428本,古兵器392件,其他实物29件。然而挖掘整理了得大部分成果处于“沉睡”状态。[1]面对当时我国武术如此繁盛的局面,武术也只有十多种而已,如果对乡村武术还是任其发展,没有相关具体的政策措施支持,那么有幸保留下来的武术将会更少。乡村传统武术发展可谓已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死存亡之困境。

1.2.1 经济全球发展背景下的机遇与困境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已经鱼跃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取得了全世界的瞩目。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使世界的目光更多的聚集在中国身上,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愿意来到中国,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怀。武术作为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特有文化正是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带一路”发展峰会等多个场合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经济全球化重商主义思潮不断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时代,[2]乡村作为武术的发源地,其固有的农耕时代的传统思想使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较多保留着中国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原有农耕伦理社会中的家族性、地域性、师徒传承性、多样性和统一和谐的征性等”, 勾勒出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与文化形态, 彰显出有别于其它文化的结构形式和传统习俗。[3]正是由于村落武术文化的存在,使得我国传统文化更加多样性,使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延绵不断,源远流长。[4]这些所特有的传统习俗和历史积淀不正是我们对外国友人讲述的中国故事素材。比如有武术之乡称号的海南屯昌县的武术村——坡陈村,由于其村落相对较为封闭在自然因素与非自然因素的影响下, 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文化孤岛”[5],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独特武术文化,延续了我国特有的中华武术文化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面对文化寻根热和以硬件设施为基础的西方竞技体育还不能够适应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的情况。这注定乡村社会的体育必须要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模式。作为长期以来在乡村广泛传承的武术由于其对外在环境没有过高的要求,开展的随意性较强,又具有文化归属性,发展“乡村武术”将会是乡村体育发展的新模式。[6]中国武术有200多种大多都是经过历史战争实践积淀中产生的,比如现在流行的散打不正是从传统拳术散手演变而成,能不能打不说一两个拳种能够代表的。但是这种提出中国武术就是花拳绣腿的想法,和提起西方拳击、泰拳就是能打能练的思想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随着,政府对乡村社会进行大量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乡村社会正在逐渐改变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发展缓慢的现实状况,西方文化不仅会随着现代化的商品服务进入乡村社会, 而且将有条件在乡村社会进行传播和推广。[2]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传统武术本土话语解释失语的状况,乡村武术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2.2 政治发展背景下的机遇与困境

乡村作为武术的发源地在武术发展过程中将占有重要位置,自1996年第三届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中国建设成世界武术的中心,这些大政方针为90年代提出的武术进入奥运会吹响了号角。[1]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武术的发展,国家不仅发布了《全民健身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等。其中法规性文件《全民健身条例》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7]每个公民有依法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力。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在2020年的目标是要使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则强调要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发挥区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作用。发挥传统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体育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政策纲领性文件和法律法规性文件的颁布为“乡村武术”发展勾勒出了蓝图与方向,促进“乡村武术”发展要紧抓全民健身机遇。虽然国家颁布了众多鼓励发展传统体育的纲领性文件但下层设计的缺失使得工作很难推进。比如本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的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等,[7]使得许多地方都在积极的准备拳术申遗,但只申请为文化遗产并不能扩大拳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1991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武术之乡“评选活动的通知》之后经过三次评先,选出了登封县、温县、甘肃省武山县、新化县、四川江北县等91个武术之乡。但发展至今也只有温县的太极和登封的少林独占鳌头其他各县却岌岌无名,虽然顶层设计得很好,但是缺失了下层设计将很难把“乡村武术”推进到全民健身具体发展之中。

1.2.3 文化发展背景下的机遇与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首先作为根植于中国农村社会,具有七千多年历史积淀的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当我们站在世界文化舞台时应抱有无比的自信心去看待其他各国不同文化。在“文化寻根热”的浪潮中正如温县通过一系列努力和实践,持续叫响了“太极拳发源地”这一世界级品牌,同时以“武太极”引爆“文太极”,最大化地挖掘太极拳文化品牌价值,着力让全县群众享受到太极拳文化带来的效益。树立武术文化品牌将是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树立武术文化品牌可以有效体现中华武术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有力推动乡村武术的发展,但如何推动“乡村武术”像陈氏太极拳那样发展出自己的品牌效应。正是我们“乡村武术”所面临的困境。

1.2.4 拳种、人材传承的机遇与困境

武术发源于乡村,在乡村社会中保留着较多的小拳种,常年练习小拳种的人群也多在乡村地区,小拳种虽然不够出名,但是小拳种中同样具有优秀的拳种。大部分小拳种至今依然保留着传统的传承形式,“传男不传女,弟子拜师礼,家族相传、禁止外传”等传统封闭式的方式进行传承。虽然有些申请了国家非遗,但是申请完之后依然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推广不外传。赵光圣教授曾提出“一校一拳,打练并进”使传统拳种走进学校,这正是小拳种扩展发展渠道的有利机会,但是许多传承人由于年事已高,文化程度低、思想固守传统,对于一校一拳的发展并不是很积极。而且现在的小孩子怕苦怕累不喜欢练习封闭式传统武术,人才的缺失、继承者的减少将会使得越来越多的拳种消失,保护小拳种的完整性,传承保护“乡村武术”中的小拳种正是“乡村武术”发展面临得重要困境。

3 抓住机遇跨越“乡村武术”发展困境

3.1 乡村领导的支持

国家发布了许多关于促进武术发展的政策,顶层设计很完美但是并不能触及到“乡村武术”固守的一亩三分地。“乡村武术”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更要乡村领导的重视和实践操作。比如作为武术大省、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河南如何在乡村振兴大战略下,实现“乡村武术”文化的复兴?这个议题,在2019年7月6日于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举行的“乡村武术”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讨会上,在会上如何发展太极拳有了更清晰的答案和路径。此次研讨会由河南省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温县赵堡镇人民政府、温县陈家沟景区管理局主办,主题为“武术文化复兴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吸引了来自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少林寺武术馆、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河南省全民健身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诸多重磅嘉宾到场。通过政府部门的重视,领导的参与,以研讨会的形式,为地方武术发展献言建策。研讨会的开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乡村武术”的发展增加对小拳种的保护。

3.2 多媒体技术与“乡村武术”推广发展融合

世界的目光更多聚焦在新时代中国的身上,乡村作为武术的发源地许多拳种扎根于此,具有小农经济的固有封闭的思想,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一味固守就像是清朝的闭关锁国,只会使“乡村武术”走向衰败与消失,所以“乡村武术”发展要紧抓信息化时代的脉搏,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宽发展传承渠道,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文化特色,面对国外体育思想文化的入侵而奋起反击。

3.3 乡村有名望有武术功底的老拳师的支持与再教育

在乡村地区, 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武术习练者, 部分习武者不仅具有精湛的武艺, 还具有较高的德行和威望。这部分老拳师更多的是一些年纪岁数高习武时间长,掌握着更加完备的武术拳种体系,对武术具有较好的理解和情感兴趣,如果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 将会有力的推动“乡村武术”文化建设发展水平, 老拳师的参与是“乡村武术”文化建设必不可缺的条件。[8]但是民间武术拳师有些文化水平较低固守老思想对武术推广传播不积极。只有通过政府积极去推动对这些老拳师进行物质上的帮扶照顾和荣誉称号的奖励机制,通过对这些老拳师进行再教育打开其固有的封闭式思想,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去调动老拳师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乡村武术”的建设发展中。

4 乡村武术的发展意义

“乡村武术”其固有的封建性使得“乡村武术”更加注重形式,注重礼节。但越来越多的文化娱乐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的娱乐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传统娱乐方式的瓦解使得人们感觉年味越来越淡,节日与平常的生活越来越没有大的不同。通过对传统“乡村武术”的重视将会增强乡村文化气息,比如鲁中地区三德范村在人口大规模流动, 村落空心化和原子化日益加重, 乡村的时间和空间受到极大的冲撞和扭曲。与乡村生活现代化进程同步而来的, 是所有村落文化的同质化发展, 这必然会导致村落文化地方色彩的消失, 从而使得村落个性逐渐消弭。“乡村武术”的发展将会使得传统的娱乐项目被重构,增强乡村地区的文化娱乐气息。[9]自武术诞生以来“乡村武术”一直是乡村地区人民的主要健身娱乐方式,“忙时田间耕作,闲时田间练拳创拳”是古代农村习武之人的常态。发展至今乡村地区还面临着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足球场、篮球场、公园等娱乐场所还不完善,作为受环境设施影响少的武术得以推广,将会很大的促进乡村地区人民的体质发展、预防疾病、减少乡村人民的医疗支出。

武术既然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一定要继承发展的,“乡村武术”作为武术的发源地,各个乡村发展特有武术,创建武术文化品牌,将会促进武术多样性的继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拳师武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谁远谁近?
拳师和西瓜皮
拳师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夜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