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水草/文
学生们对于老师总是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提到老师就想起考试,难免有点儿精神紧张。其实,古往今来,许多老师都有非常诙谐可爱的一面,有些人即使是在阅卷写批语的时候,都能幽默一下,令人忍俊不禁。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经做过礼部贡举的主考官,当时的文坛有一个很流行的文体叫“太学体”,风格非常艰涩怪异,说白了就是不肯好好说话,专门卖弄一些不常见的字眼和文法。
欧阳老师就看不惯这种文风:哪来这么多套路?写个文章就不能多一点儿朴素和真诚吗?于是,他决心从科举开刀,整顿这种不正之风。
太学生刘几是“太学体”的狂热爱好者,他有一张试卷是这样写的:“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这种写法看起来挺深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在表达“天地交融,万物生发,圣人就会诞生。”
欧阳修看到这张卷子,灵机一动,跟着刘几的韵脚,也用“太学体”的模式续写道:“秀才剌,试官刷!”意思是说:你这秀才,学问不够,还如此卖弄,本考官刷掉的就是你这样的!
这批语犀利又麻辣,让刘几深受打击,但也被欧阳修的批评触动,对自己的文风进行了反思。后来他改名刘辉,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文风,再战科举,一举考取了功名,成就了一段佳话。
清代笔记《椒生随笔》里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趣事,说的是有个考生答卷特别喜欢用“而”字,一篇文章写了好多个“而”,看起来既别扭又词不达意。阅卷的是一位姓房的考官,通篇的“而而而”看下来,都快不认识“而”字了。
房考官心里非常来气:好哇,你这么喜欢用“而”,本考官就给你示范一下“而”字的终极玩法!
于是,他写下了这么一条批语:
“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意思是:该用而的时候你不用,不该用的时候又乱用,从今往后,完了完了。
不得不说,这位房老师的段位就是高。这条批语一共不到二十个字,却用到了十个“而”,而且每一个都用得特别精准。我看光这条批语就够这考生受用无穷了。
清朝编撰《四库全书》的学者纪晓岚是位治学特别严谨的人,但他的性格又非常豁达,喜欢开玩笑,经常口出金句。
有一次,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请他指教,纪老师看完以后,批了两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学生一看,这个我学过,杜甫的名句。可是纪老师拿这两句诗给我的文章做评语,这是什么意思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跑去询问纪晓岚。
纪老师就点拨了一下:“你看,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是什么?鸟啊。那黄鹂的鸣叫声又是什么?鸟语。话我就说到这儿了,你自己品一品。”
学生仔细一想,明白了,这潜台词,是说我写得跟鸟语似的,不知所云啊。照这个思路,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说我越飞越远,离题万里呗。
纪老师您不愧是大清第一文化人,损人都这么有技巧,想过人家杜甫老先生的感受吗?
清朝时莱州有位知府叫张问陶,他在任主考时,有一次用“伯夷叔齐”出了道文题。这个典故很多人都知道,伯夷和叔齐
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为了谦让王位双双出走。后来他俩因为改朝换代,不肯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饿死了。
说实话,这题不算难,可偏偏有个考生不知道伯夷和叔齐是两个人名,于是他把这四个字拆开,按八股文的规矩,两段写伯,两段写夷,两段写叔,两段写齐,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
可想而知,当张老师看到这篇奇文的时候,整个人被彻底地惊倒了,他心想:我这明明是道送分题,你倒好,把伯夷叔齐大卸八块,这不写成送命题了吗?于是张老师写了一段批语:
“孤竹君,哭声悲,叫一声我的儿啊!我只道你在首阳山下做了饿杀鬼,谁知你被一个混账东西,做成了一味吃不得的大(炸)八块。”
——某考生你可长点心吧!孤竹君要知道你这么写他俩儿子,非得从地下气活了不可。
《坚瓠集》里也记载过一件科考趣事,说有一次考试考了个命题作文:请围绕“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写一篇文章。
这句话出自古代文科必修教材《论语》,意思是说,有了这样的民众,夏、商、周三代才能沿着正道直行。这道题可以说发挥空间相当大了,只要是读过几年书的,来个两三千字的议论文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每个考场总会有那么几个考生语言过于匮乏,写不出什么出彩的内容,只好努力凑字,其中有一位把“三代”扩充为“一代一代又一代”。
这场考试的主考官叫李宗师,他看见如此通俗任性仿佛聚会聊大天似的文风,觉得自己的批语也可以任性一下,于是在卷子上批了一句“二等二等再二等”。
考生有点儿不好意思:老师您这批语还挺对仗的,连说了三遍“二等”,难道是要给我定个第二名?
李宗师表示:看来你不但语文不行,数学也不行。三个二等就是六等,回家复习去吧!
做学问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一定要严谨,有些细节不能含糊。曾经有这么一位不注意细节的考生,把“员”写成了“贠”。好巧不巧,他碰上了一位特别严谨的法姓考官,对他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这位考生心里特别不服,开始强词夺理,话里话外透着的意思就是:“口”跟“ㄙ”根本就差不多嘛,干吗这么较真?
法老师一看,写了错别字还满口歪理,是谁给你的勇气?于是,他挥笔给这考生写了几句评语:
“私和句勾,吉去吕台,汝若再辩,革去秀才。”
“私”与“和”,“句”与“勾”,“吉”与“去”,“吕”与“台”,八个字,一口气展示了四组“口”和“ㄙ”的对比,你说这能差不多吗?你要是这样也能说差不多,说明你连识字都成问题,那你这秀才也别考了。
看了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神批语,让人在一笑之余又心生敬意。老师们的嬉笑怒骂,皆含着谆谆教导,都是为了让学生们做学问更加扎实,得到更好地成长。像这种麻辣又幽默的批语,请给我来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