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敏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绵阳 621000
随着国际上航空业的竞争逐渐加大,当今各大飞机制造厂商都将目光投向了飞机技术研发过程中。提升航空公司竞争力水平的,一方面是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是技术的可靠性。技术的可靠一方面是高精尖技术的融入,另一方面是飞机飞行全周期的经济性与安全性的保障。而航空机载设备适航管理则能起到最大程度保证飞机的运行安全,保持飞机在长时间飞行的稳定。
研制单位应对各方的设计意向予以调研,在项目策划工作开展的同时,制定初步的适航管理模式框架,并将适航理念落实到设备设计、研发、制造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做好质量管控工作,更好地保障机载设备的初始适航目标能够全面落实。
其次,对于研发单位来说,与相关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研发人员要在设备研发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再次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并能够第一时间将了解到的设备研发风险、技术革新、验证内容、验证方法、重要节点及时上报审查组处,通过及时的工作汇报,使上级部门能够及时的了解设备的最新研发动向,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初始适航工作的有效开展[1]。
根据目标飞机适航系统设备使用上的倾向性,选择更为匹配的适航条款,从而在设计设备时有更明确的指向性。适航条款的明确,则需要技术人员则需具有系统化的航空产品技术标准条款知识,并能够明确各个方案适用的情况。结合客户方对设备设计的要求,择取出最适合的备选方案,并经由客户和适航审查组沟通,多方交换意见,最终确定多方均认为可行的方案。
适航条款的应用,首先需经由多方审查通过后,在应用必要的手段进行符合性验证(《航空器型号合格审定程序》),待条目均验证符合后,与适航审查组达成一致意见后,方可进行研发设计工作的开展。
初始适航管理,需经由全面的适航审查,确保产品安全性贯穿至设备研发、验证、推广,应用的各个环节中[2]。故此,适航系统研发的安全性评估工作必不可少。
一般来说,适航系统安全性分析的流程大致可用下述流程表达:功能危害性判辨→初步系统安全性分析→巡查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相关因素→系统安全性分析。结合验证的相关要求,对适航系统的初步架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系统的安全性指标于设备研发中予以体现。
针对初始适航系统安全性的验证,则是基于反馈的管理闭环,在飞机的研发的全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均可开展相关的安全性评估,并将检查出的安全隐患予以整改,减少出现同样故障的几率。
在设备研发的过程中,需始终遵循适航条款中的内容,保证其中规定的技术指标能逐一的得到落实。同时,要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对零件制造过程进行全程管控,从各个工作节点上做好质量管控工作。对于设计单位而言,为了能够更高效率的生产出质量达标的零件,可根据国家制定的《生产许可审定和监督程序》中的规定,加强对零件设计质量的管控,建立健全设备供应商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到适航管理要求中,以提升设备制造商的重视程度,从而使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3]。
二次配套成品质量管控的方向,则需按照成品的分类不同,对其应用不同的质量管控措施。针对不同层次的设备供应商,制定相关计划,包括审查方面、抽查方面与资料验证、培训等方面的相关计划,通过系统化管理制度的应用,能在短时间内大幅的提升供应商的适航管理水平,有助于二次适航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4]。
重点针对设备的交收检验进行安排。在此基础上,对设备的功能、耐久性、环境等测试进行系统性的策划。试验计划的开展需事先取得适航审查组的审批,也可预先请审查组开展试验过程的监控。
适航审查组工作的开展是细致严格的,一旦在审查期间有任何的差错出现,严重的将导致整个设计方案的否决。因此,研制单位需在审定工作开展前,结合多方因素,择取符合要求的风险降低试验项目,从而为自身赢得更大的主动权。
审查组到达审查现场前,相关人员需将全部准备工作逐一落实到位:人员配备、现场环境准备、仪表、工装、工程资料等内容[5]。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在审查开展时,严格按照相关适航标准,落实实验。在审查的过程中存在着部分非目击实验项目,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误判的可能性,相关人员应及时与审查人员进行沟通,通过相关证据提供,保证试验过程的有效性及结果可信度,从而获得更为公正的审查结果,推动适航审查工作的不断开展。
机载初始设备适航管理与研制管理工作应当保持同步,在设备研发的过程中,明确适航标准,确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并将设备的适航性要求纳入设备的研发管理条例中。同时,在设备研发的研制阶段,则需将设备设计的安全性落实到研发工作开展的始终。对于审查工作的开展来说,则应保证两者建立充分的沟通与协调关系,从而有效的保证实验过程的有效性及结果可信度,满足机载设备适航管理的技术要求与试运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