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霞
(太原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有限空间,也称密闭空间、受限空间,《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对其定义为:“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根据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9号)第六条规定,工贸企业应当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专项安全培训应当包括: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操作规程、检测仪器与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安全培训应当有专门记录,并由参加培训的人员签字确认。现实中,经常出现现场人员角色不清、不全,培训不足等,这会导致发生意外时手足无措。
公司的应急规划不规范,功能不正常,救援步骤不明确,补救措施不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甚至没有具体的应急措施。许多企业采用 “首次通风”和 “事前事后处理”的原则进行故障后救援,这可能导致救援行动出现延误。也有从狭小的空间救出人员后没有现场急救、医疗等的情况。企业应急演练贯穿舞台,不分析演练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不进行演示总结,也不根据应急演练的结果修改应急预案。各单位尚未开始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紧急演习,或是个别单位应急机器装备精良,但应急设备训练不足,现场工作人员不熟悉空气呼吸器的使用。
有限空间作业的重要环节就是有效检测,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 (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min。一些条件简陋的有限空间作业由于缺乏必要检测设备,往往凭经验或用土办法代替,比如用点蜡烛的方式测试氧含量。
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制度执行未落实。一些单位不熟悉适用的法律规定,也没有制定与项目匹配的政策和程序,负责安全生产有限空间的工作,安全培训、空间有限审批制度、工作规程等文件并不适合实际操作实践。
当作业环境检测不合格或者作业条件变化频繁,不能可靠隔绝时,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严禁使用过滤式面具,禁止使用电动送风式长管呼吸器。使用过程中注意防止导气软管被挤压、踩踏、折叠造成的作业人员缺氧。当存在因缺氧而坠落的危险区域或者发生危险时不便逃生的管道、管沟、井及设备内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 (绳),并在适当位置可靠地安装必要的安全绳网设施或便携式升降设备。在每次作业前,必须仔细检查呼吸器具和安全带 (绳),发现异常应立即更换,严禁勉强使用。
应基于国家应急管理部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针对本企业的有限空间与危害因素种类,策划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其内容可包括但不限于:有限空间与危害因素识别、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事故险情报告、应急指挥、资源调配、应急救援与处置、扩大救援等。应针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并评价演练效果,必要时采取改进措施,以促使相关人员达到应急预案的要求。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工程项目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并配备通风设备,配备合格的防毒面具、呼吸器、通讯器材、安全绳等相关应急设备。在有限空间作业开始前,施工单位应组织安全管理人员、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应急现场处置的专项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作业时一旦发生事故,项目管理人员需冷静组织施救,并立即报警,救援人员在做好自身防护情况下,借助应急救援设备,安全快速地将发生意外的作业人员救出。
按照第59号指令的要求,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定期修订定制的防篡改生产系统、安全培训系统、运行审批系统、现场运行安全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和操作规程,认真记录系统的实施情况,并按系统要求管理有限运行空间的安全。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仔细区分管理系统和操作说明之间的连接和差异,以避免重复工作。空间有限工作的安全说明不得与相关法规和安全标准相冲突。
主要建设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有关有限空间运营的适当知识和管理能力,才能熟悉工作流程、风险知识、自助知识和相互补救办法。建筑主管部门必须为外地工作人员、维护者、操作人员、应急行动等提供专业的安全培训,以便在有限的空间内使用。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和安全措施、安全操作说明、工具、安全设备、正确使用职业安全工具、作业前危险来源识别、紧急情况下的风险状况、紧急情况处理和相互了解。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项目管理人员、护理人员、执行操作人员和工作组的必须熟悉所有安全措施,包括:任务、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工作方案 (包括使用的工具、设备、材料和职业安全设备)以及救援计划、危险因素和过程风险评估、基本紧急援助、相互协助。
施工单位在作业前应根据有限空间作业工作要求、工艺流程、作业环境以及所使用的设备设施等多方因素,分析施工作业过程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并由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针对施工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或导致缺氧窒息或富氧、硫化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机械伤害、高处坠落、内部结构坍塌伤害、物体打击伤害、触电伤害、通讯不畅等危险有害因素,施工单位应进行识别,在方案中予以明确。并根据危险有害因素,确定作业人员和作业工艺及流程,规定具体的消除、控制危害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监管要求,作业过程应使用的监测设备、设施以及检测要求,作业人员应佩戴的劳动防护用品和佩戴要求,规定工程安全责任人、安全监护人、应急救援人员及特种作业操作人员,明确作业的应急响应措施、人员自救和互救要求,明确有限空间作业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浓度等记录要求。
总而言之,建设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坚持 “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将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重点,从安全管理制度、人员、设备及应急救援等层面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同时,针对日常检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切实提高建设工程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