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际翻译中的语言较量与制衡
——《小王子》译本探析

2020-11-25 21:26:24孙晓芳
现代英语 2020年17期
关键词:英译本习语小王子

孙晓芳

一、 引言

世界儿童文学经典读物《小王子》,出自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之手。 自1943 年出版以来,风靡世界各地,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读物”,在西方国家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在现代文学史中,圣埃克苏佩里被认为是最早关注人类生活状况的作家之一。 他在《小王子》中运用清新纯净的语言,将情感娓娓道来,简短的篇幅,将朴实的形式与深刻的内涵相结合,既满足了儿童读童话的阅读要求,又给“曾经是孩子的大人们”无限遐思的空间,使他们对生命与责任产生进一步的思考。 《小王子》与其他的儿童文学截然不同的一点:满足的对象既是儿童也是成人。 这也是《小王子》在整个世界备受关注的原因。 截至2017 年,《小王子》在全球范围内已有300 多种语言版本,仅汉语作为译入语就不下50 位译者。

目前尚无其他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像《小王子》一样吸引如此多的译者关注。 因此,文章试图以《小王子》法文原版作为参照,将周克希所译的《小王子》中文版和Richard Howard 所译的英文版中对同一词汇的处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特点和差异,探讨背后的原因。

中文译本选择周克希先生的译作,是由于其热爱文学,法语功底深厚,译作能力强;且在他的译作中,力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文至深,字至浅。 英译本选择的是Richard Howard 的译作:他是美国的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在文学上造诣相当。 他在译文语言、风格、精神上都把英语文本尽可能地与法语拉近了距离。 通过对比分析《小王子》的英汉翻译,对其中词汇的翻译的差异进行总结,了解不同译者对同一作品的思考和解读,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词汇翻译对比研究成果,也对中国本土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走出国门具有实际意义。

二、 理论背景

翻译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涉及语言、文化、修饰等之间的对比和转换,与多种学科紧密结合。 如刘宓庆(1990)所言,它涉及的是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达意到传情、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语际转换。 许余龙教授(1992)在他《对比语言学》一书中介绍:对比语言学可作为翻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它适于指导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 吕叔湘先生(1979)也曾指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言表现手法的共同特点和特殊之点。 拿外语跟汉语进行比较,可以启发我们注意被我们忽略过去的现象。”由此可见,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意义,正是通过对比使人们加深对所对比语言的认识,同时也促进整个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完善某些语言理论。 在应用方面,对比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翻译、双语词典的编撰等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语际翻译一直是学者历久耕耘的领域。 那么,在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实现对比呢? 在韩礼德看来,当人们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时,最理想的做法,是对每一种语言作两次描写。 第一次描写时,以其中一种语言的语法范围为依据,对另一种语法加以分析,然后再进行比较;第二次描写时,则完全不受任何其他语言的影响,对有关的语言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语言描写不脱离语言实际。 也只有这样,语言的对比才能为翻译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翻译对比研究涉足多个层面,包括词汇、句法、语义、语篇、文本类型等。

文章从归化和异化两大翻译策略入手对《小王子》英汉两本译文进行翻译对比。 施莱艾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施莱艾尔马赫只是对两种翻译途径进行了描述,并未命名。 韦努蒂1995 年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将第一种途径称为“异化法”,第二种称为“归化法”。 在形式上,异化往往以直译的形式表现出来;归化以意译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策略,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直译和意译的划分在于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属于外在上的形式分别。

三、 讨论与分析

下文将对照原文,结合两个译本,以归化和异化的方式将每个案例中的译文进行分类,罗列出译文中词汇翻译所呈现的具体差异和翻译特点,并指出为了体现这种差异所采用的翻译技巧。

(一)词汇的增减

【例1】

原文:J'avais été découragépar l'insuccès de mon dessin numéro 1 et de mon dessin numéro 2.

英译:I had been disheartened by the failure of my Drawing Number One and my Drawing Number Two.

汉译:作品1 号和2 号都没成功,我就泄了气。 那些大人自个儿什么也弄不懂,老要孩子们一遍一遍给他们解释,真烦人。

例1 中,聚焦原文词汇“été découragé”,英译词汇“been disheartened”和汉译词汇“泄了气”。 原文词汇的意思是“使灰心、使泄气、令人不敢尝试”,从词义上,英译本和汉译本都忠实于原文,但是汉译本“泄了气”明显在形式上,多加了表示时态的“了”字,是典型的增词现象。 通过比照,英译文在内容、形式以及句式结构上几乎与原文一致,是明显的异化策略。 而汉译本在保留了原文的意义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句式,运用口语化的形式进行翻译,是明显的归化现象。 汉译本以读者为中心,采用儿童所习惯的话语方式,以孩童的口吻进行翻译,使得书中六岁的孩童形象活灵活现。

(二)否定的运用

【例2】

原文: Je désire que l'on prenne mes malheurs au sérieux.

英译:I like my misfortunes to be taken seriously.

汉译:我不喜欢别人拿我的不幸逗趣儿。

例2 显示的是对否定词汇的翻译。 根据画线部分,明显可以看到,英译本中的like 对应原文中的désire,参照了原文的肯定形式,是异化现象。 但是汉译本却使用了否定形式“我不喜欢”。 这体现了肯定与否定可以相互转换,但是意义不影响。 而且从语气上分析,原文和英译本都内化了情感的表达,汉译本却采用了归化的方式,通过否定的形式,加重了语气,表达了主人公恼怒的情感,突出了人物形象。 这体现出,在翻译词汇时,恰当地使用否定词反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习语的运用

【例3】

原文:Il faudrait les mettre les uns sur les autres...

英译:We would have to put them one on top of the other.

汉译:“那得让它们叠罗汉了……”

例3 中可以看到,汉译本中使用了“叠罗汉”这个中国特有习语来替代原文中的词义。 英译本和原文采用的词义一致,所使用的词汇也是一一对应,是典型的异化策略。 汉译本能够使用相关习语,是由于翻译中语义重叠现象,故此,用读者所能感知的形象描绘未知的现象,以读者为中心,是典型的归化策略。 习语的使用,更能够让读者加深对原文词义的理解。 即使不会法文的中国读者,看到这个词语,脑海中立马就能显现出作者想要描绘的画面。 传统习语的使用,能够有效减轻儿童阅读时的认知加工。

(四)词的转译

【例4】

原文:C'est une question dediscipline , me disait plus tard le petit prince.

英译:“It is a question of discipline ,” the little prince said to me later on.

汉译:“这是个立规矩的问题,”小王子后来告诉我说。

翻译本身就是语内和语际的意义转换活动。 词汇在进行翻译时,可以进行逐字翻译,但更多时候,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灵活地转换。 这种转换往往是词汇词性的变化。 如例4 中,原文中的画线法语单词和英语单词都是“纪律、规矩、规定”的意思,是名词。 英译本保留了原文词性,实现了逐字翻译,即直译。 而汉译本,把名词转换成动词,翻译成“立规矩”;给人一种正派感,动词表示动作,相比较名词,往往带有时间的紧迫感,塑造一种紧迫、严肃、正式的气氛。 在文中,体现了小王子跟“我”说话时的诚恳和认真。 词的转译往往能够加强情感的表达。 在这里,英译本是明显的异化,汉译本是异化和归化相结合。

(五)词的时态

【例5】

原文:Il y a des millions d'années que les fleurs fabriquent des épines. Il y a des millionsd'années que les moutons mangent quand même les fleurs.

英译:The flowers have been growing thorns for millions of years. For millions of years the sheep have been eating them just the same.

汉译:几百万年以前,花儿就长刺了。 可几百万年以前,羊也早就在吃花儿了。

翻译中动词的时态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时态,将会导致文本信息的不对等,产生译文歧义等。 对时态的掌控需要译者扎实的语法知识。 相比较法语和英语而言,汉语时态较少,但运用灵活。 如例5 中,原文采用的是直陈式现在时,表示对现在存在的客观现象进行描述;英译本采用的是现在完成进行时,表示的是动作从过去某一时间起一直持续到现在;而汉译本采用的是过去时,表示过去就发生的事情。 汉译本采用过去时,是基于一个认知假设的前提下。 这个认知假设是,读者已经知晓现状,不需要再一次从时间阶段上提及。 比如原文中,采用直陈式现在时表达是从几百万年以前开始到现在,花就是长刺的,羊也是吃花儿的。 英译本在时态上强调了动作的延续性。 而汉译本是基于“花长刺、羊吃花”这样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基本常识,所以,只需要说明事件从过去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的,就可以了,故使用过去时。 从对词汇时态上的差异来看,英译本更能直观表达原文的时间观念,是异化;汉译本是归化。

四、 结语

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小王子》的原文和英汉两种译本,发现在英汉两种译本中,英译本基本使用异化策略,忠实原文的内容和形式;汉译本总体上归化策略使用较多,也存在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翻译。 这不同于孙致礼先生2002 年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一文中所得结论:21 世纪的文学翻译是异化为主导;但与孙致礼先生提出的异化法与归化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一点不谋而合。

此外,比较分析中,两本译文在词汇翻译上所呈现的不同集中于五点:词汇的增减、否定的运用、习语的运用、词的转译、词的时态。 原因可能在于:①英语和汉语信息结构相异,汉语往往会把新信息置于旧信息之后,所强调的重点都在句子后部分,呈现含蓄谦虚的语言的特点。 英语相反。 ②汉语往往是先发生的动作先讲,后发生的动作后讲,即时序与句序有较高的对应性。 而英语时态丰富,以及使用各类连接词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因此其时序和语序之间没有什么对应性。 ③多义现象,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选择符合语境的词义来恰当择词。 ④英汉语言句式结构存在共性和差异。 汉语行文句式松散,意义凝聚。 在翻译的过程中,追求翻译对等比翻译等值更容易实现。 词汇转译是实现有效翻译的重要途径之一。 ⑤为了实现“达”和“雅”的要求,传统文化中习语的应用必不可少,尤其是富有汉语特色的四字结构,言简意赅。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语法结构严谨,否定往往通过固定的否定词表达,改动可能会引起意义的变化;但是汉语不一样,汉语可以通过改变语气而实现否定。

文章以儿童文学的翻译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所得研究结论对从事儿童文学翻译著作的译者参考价值较大,对不同文学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也有所影响,希望后来学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英译本习语小王子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英语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38
小王子
小王子的圣诞节
童话世界(2019年35期)2020-01-04 03:01:32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呆萌小王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小王子》:唤醒内心深处的柔软
电影故事(2015年29期)2015-02-27 09:02:56
操控理论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实用习语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