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家卫健委宣布,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
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也是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疫情防控取得的阶段性重要成效。
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这是党中央的重要部署。在疫情防控之外,各行各业的复工复产也在有序展开。
面对疫情的冲击,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如何找到当前快速恢复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新基建”计划。
“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涉及到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
为何“新基建”进入决策层的视野?
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复工后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板块持续火热,滋生其他行业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思考和布局数字化转型的苗头。突然激增的线上业务需求,对我国的通信网络、数据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近些年,“传统基建”在部分地区出现产能资源过剩、投资效率低下、杠杆过高等系列问题。区别于“传统基建”,“新基建”主要发力于科技端。而在这些领域,中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能满足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
“新基建”顶层设计有了,但是实施层面还有些问题值得警惕。
比如,在传统基建领域就出现了各地一拥而上、缺乏规划、盲目投资等局面,“新基建”在这方面需要避免冲到负责。比如,在当前地方债务压力下,“新基建”的投资主体应该多元化,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和运营。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在新基建领域引入PPP模式,就是很好的尝试。
这也是3月杂志封面策划《新基建:助“基建”走“新”路,政企如何齐发力?》的缘由。
在未来的经济复苏规划上,“新基建”的作用不言而喻,要把“新基建”变成经济社发展的新动能,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走出政策刺激的怪圈,真正推动我国经济社发展新旧动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