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视角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0-11-25 20:20李晓梅
无线互联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层面信息化信息技术

马 敏,杨 光,李晓梅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薄弱环节,要加速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

然而教学中发现,在海量课程资源建设的背后,资源利用率却不尽如人意,形成资源建设与应用“两张皮”,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文章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的理论,分析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探索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1 TPACK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联

2005年,来自美国的学者Koehler和Mishra提出了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框架(TPACK)[1]。TPACK是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定义为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后综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学科化、具体化和动态化,既是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是教师发展的要求。基于TPACK理论框架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划分为TPACK思维认知、TPACK教学实施和TPACK 3个能力维度以及对应的意识、责任、技能、应用、评价和反思6个层面[1]。

研究发现3个能力维度从思想意识到教学实践到诊断改进,形成了螺旋式递进的闭环结构,循序渐进,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2 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开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情况研究工作。利用SPSS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制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依据每个因子特点将行为技能、思维认知、应用拓展和教学实践归为内因,将政策氛围和环境保障归为外因[2]。

从内外因的分布上来看,教师们普遍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占总影响因素的比例为60%,与基于TPACK理论的信息化能力维度划分一致。

当然,外在因素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方面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如政策氛围、信息化环境等作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保障,也影响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3 信息化教学提升途径

3.1 国家宏观层面

3.1.1 政策支持

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职教二十条》《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相关意见。国家实施层面持续推进,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予以政策和实施层面引导。

在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家政策应进一步保障高职教师发展的相关政策及连续性,保持政府对信息化发展方向的风向标作用,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

3.1.2 经费投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根本在于“软条件”与“硬条件”。“软条件”主要指教师具备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技术水平等,“硬条件”指信息化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教学开展所需的外界环境。因此保障专项资金支持,明确经费投入比重,鼓励和激励职业院校以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3.2 学校中观层面

3.2.1 建立多元化交流渠道

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基本上采用统一安排的形式,然而经前期问卷调查发现,不同性别、不同职称、不同学科和不同工作年限的教师在教师信息化能力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培训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3]。

(1)建立调研渠道,收集和分析教师的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2)建立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项目申报渠道,发布和安排教师参加培训项目。

(3)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渠道,扩大培训受众,解决培训时间、地点受限等情况。

(4)建立教学反馈分享渠道,培训效果评价,教学应用反馈以及教学实践观摩分享。

通过多元化的交流渠道,将信息化教学培训需求、目标、内容与反馈形成闭环,帮助教师拓宽信息化教学知识、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多元化的交流渠道,将教师们建成能力提升的共同体,互相带动,互相促进,形成既面向全体教师又关注个体差异的培养渠道。

3.2.2 健全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

(1)以赛促教机制。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竞赛项目,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较高的老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弱的老师予以鼓励。

(2)以研促教机制。

鼓励教师申报信息化相关的教科研课题,申报建设精品在线课程,以研促教,加深信息化教学理念和实证的研究。

(3)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估体系。

为规范高职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施、资源开发[4]等教学活动,在学校管理层面应制定实施、管理和评价教学行为评价指导意见和实施规范。

3.3 教师微观层面

3.3.1 思想意识转变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是第一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应该更加透彻。与课程的融通、教学评价体系的对接、信息化教学效果反馈等,都需要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思想。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对课程知识进行设计、重构和加工,打造适合当代学情的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化教学方案;利用信息化评价反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诊断改进信息化教学方案,在信息化教学中形成持续探索信息化教学的良性循环。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知识能力框架的基础,信息化教学是国家乃至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高职教师应认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更新观念,将信息素养和技能的提升作为重要的发展规划方向。

3.3.2 信息素养的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要求教师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对终身学习提出要求。教师应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等相关培训。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线下授课,在线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等推出的教学能力等相关培训课程,也为知识技术更新提供平台。

另外,参加教学能力比赛也是成长的助推器[5],参赛教师在短时间内集中性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发现自己的能力缺陷,加速信息技术与参赛课程的深层融合,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动力,加速提升。

4 结语

当前具备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能力,是信息时代高职教师的核心职业素养。因此建议从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框架(TPACK)出发,在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以及教师个人3个方面着手,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形成全面培养体系架构,解决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瓶颈,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层面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