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生成的桎梏与路径

2020-11-25 20:08张岳
大陆桥视野 2020年6期
关键词:情感大学生能力

文/张岳

一、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内涵

“社会情感”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环境、担负社会责任、完成社会工作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情感形态和情感技能。可以理解为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出的与社会系列要求相适应的态度和能力状态。“社会情感能力”这一术语最先由美国“学术、社会与情感学习协作组织”(简称CASEL)于1994年提出,认为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和成人在成长和发展的复杂情境中掌握并应用的一系列的与个体适应及社会性发展有关的核心能力。这一观点强调社会情感能力是情绪智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能够使人更有智慧的处理自身在社会适应以及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在面对社会的挑战与压力的时候更好地协调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是适应社会环境的基础。早在婴儿时期,婴儿就表现出运用自己的情绪作为基本的沟通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会使得个人经验不断地丰富,社会情感能力也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得以生成,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有学者认为:“社会情感能力指认识并管理情绪,理解自己的个人价值、关心和关爱他人、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和保持积极的关系,并且能有效地处理有挑战性的情形的能力。”还有人认为:“社会情感能力是学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进行认知和管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认为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生成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系列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特征

(一)个性化

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是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基于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的体验而形成的。大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能力、爱好同其他人发展社会关系和处理社会事务,有能力准确地感知自己以及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并能够根据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这涉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包括对自己优缺点的认识、对自我情绪的认知和管理,这些方面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点。同时,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的特点来看,辛诺特提出相对性思维的概念,认为客体知识不可能与个体的主观解释分离,例如,当人们去试图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的时候,他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方式将影响着人际关系的性质。因此,当大学生在面临某种情境的时候,会主观地、有意识的根据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做出选择。在社会学习工作中面对同样问题时,不同学生的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每个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是基于个性、经验、环境等多因素交织影响的产物,是极具个人特点的。

(二)情境化

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最佳途径,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形成也只能在教育的情境中实践获得。学生能够有效地识别和管理情绪、关心他人、做出负责任决定,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离不开环境中各种要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学生支持、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合作、家庭环境、物理环境等变量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对社会情感能力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一般而言,家庭、校园、社会是学生具体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其中校园是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生成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处在校园教育教学所构成的情境和关系之中,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和成熟就植根于这样的情境里。教育情境中的人和物是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的成长就是在教育情境中处理自己、他人以及集体的关系的体验中,不断完成社会情感相关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改进以及态度变化的过程,而社会情感能力的表现表现为大学生能对社会情境做出即时的,合适的反应,这种经验的扩展以及能力的构建是在具体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中,经过学习和长期的实践后,通过学习、体验、思考等方式融合形成的。

(三)价值化

大学阶段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社会情感能力随着知识、智力的发展,意志力和人格部分倾向性的发展而提高,并且逐步地与自身的前途、理想交织在一起。情感若达到一定的程度即出现相应的价值观,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通常以价值判断的方式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社会情感的指向、内容、强度、稳定性等都受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事实上,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大多是在生活经历中学习的,这种社会学习是观察学习他人在某种处境和状况中情感处理的方式并加以借鉴,在很多种情况下,在面对社会选择行为的同时就代表了一定倾向性的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化成熟的核心,表现在自我意识的稳定、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成熟三个方面,逐步解决价值观、道德发展的成熟是大学生适应成人社会化的成熟的重要标志,也表现为社会情感能力的成熟。

三、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生成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中人际意识与自我反省的匮乏

大学生的社会情感是具有个人体验的稳定情感,不愿意被动接受外部的知识灌输和行为规定,不愿顺从融合他人情感层面的观点、经验和价值;其次,不少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家庭过度的关心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宽容的习惯,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为欠缺。如此一来,大学生很难主动接受和参考他人的情感处理的方式技巧以及自身扩展自己的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实践视野就变得狭隘了,有调查发现大学生表达自己情绪能力甚低,而这种能力的缺陷会造成个体在人际和社会互动中情绪适应不良。再者,学校的教育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专注的是相关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的提升,追求的是成绩和学习位次的提高,在校学习的氛围是鼓励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协作互助以及情感交流的活动,这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问题,而实质上却使学生缺少了对于自己、他人情感的理解和支持的机会,对于青年而言,同伴的认可、理解和友情是获得幸福感的非常主要的条件。

学生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受学校传统教学方式和自身学习习惯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的权威角色以及传统讲授的习惯,多数学生习惯于掌握书本规定性的知识为学习的目标,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是围绕着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展开,关系中缺乏基本的关怀性的情感氛围。这种缺乏情感性唤起与交流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培养对于自己情绪和价值观进行反省的习惯,割裂了情感与知识经验的整合,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也就处于被忽视甚至压抑的状态。

(二)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使用趋于技艺化和工具化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功利化的加深,高校的教育教学导向也日渐世俗化,往往采取效率优先的倾向,这也使得使学生间弥漫着的浓厚的利己主义倾向。例如,高校学生的教育评优中往往采取的较为单一的评价指标,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科研成果以及奖项等,忽视学生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的教育,因此,学生也倾向于个人至上,专注各种专业证书和荣誉证书的获取。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功,往往会以个人的利益为先,巧妙地利用人际关系和学校的制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中国社会特有的“面子”心理文化现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社会交往中讲关系、重人情的观念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大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如果把追求和满足个人的利益和诉求放在首位,在交往中往往会出现“只重形式、不重实质”,会出现情感表达表面化、目标化的情况。大学生的智商普遍较高,机敏灵活,他们能够灵活的理解社会和文化规范,圆滑的采取各种捷径利用和获取急需的资源和支持,情感的使用和表达成为获得所谓成功的包装和工具,社会情感能力表现出技艺化和工具化的色彩。

(三)环境对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制约

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他人互动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发展的个体嵌套于环境系统之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主要为校内环境,校内中的生活学习设施以及教师、同学的关系等构成了个体活动和生活的直接环境。学校的文化环境以管理和控制性为主,受此影响,学生组织文化中以高年级及学生干部为权威的现象严重,官僚化和行政化也影响到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模式。当前一些学生组织存在偏离自身功能定位的现象,把职能当权力,把老师当上司,把社员当下级,重管理轻服务,脱离学生,滋生官僚主义思想,呈现官僚化的趋势。使得本来具有高远志趣、昂扬向上的大学生很快就选择蛰伏和顺从,学生、师生间的社会联系也倾向于功利主义和官僚主义,学生习惯对权力的服从以及遵循自利原则,个人取向以自我为主,久而久之,大学生就会对社会规则产生歪曲的认知。同时高校教师自身的事务繁忙,工作的热情以及主动性在杂乱的日常工作中逐渐消磨,长此以往,教师自身失去了对育人工作的感情和激情,往往会被动地应付育人的工作,甚至麻木的如同机器般的服从领导以及完成任务,没有自由意志和思考自我价值的老师对学生是没有关心和情感付出的,不愿意付出相应的情感劳动,因此更无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影响尤为显著。大学中的还有一些老师利用大学生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甚至压榨学生为自己谋取私利,漠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把学生当“工具”来使用,这种老师剥削学生的关系模式对于大学生成长过程具有消极的影响作用,教师自身的功利化一方面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同时也缩小了陶冶育人的空间,给学生的情感能力的发展做出了负面的示范作用。

四、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生成

(一)注重关系的认知与管理

任何情感活动不可能只以内部存在的形式展开,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平衡、协调、健全自己的综合发展,大学生必须更加有意识的注重在关系中个人与社会、与心理冲突相关的情感发展。马克思论述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换言之,社会情感能力注重人对现实关系以及观念进行引导和规范的能力。因此,大学生除了要注重自己学科知识的学习,也应该关注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知识,注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认知和管理社会关系的素养和能力。

大学生需要认知和管理好与自我的关系。从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角度更好的理解自我。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独立而有主见的评价可以对自己形成客观和准确的评价,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弱点和优势,并且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面貌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培养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和乐观积极的意识。自我体验则使人对内外的刺激更加的敏感和内省,有更加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反应,更好的保持热情、自信,舒畅情感的基调。自我控制是意识到自我的力量,能够参照社会规则,以自我完善的愿望为导向主动的进行自我调节和调适。

大学生需要认知和管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学生在成长中需要学会交流与合作,能够与不同群体的人建立积极关系。首先,将自己的观点进行清晰的表达,能够与他人沟通,同时在交流中注意倾听,能很好地理解他人并有共情的回应,在这个过程中,由感促情,增进彼此间的情感。在面对不适当的人际压力的时候,要对压力的环境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能够控制冲动,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积极寻求资源和帮助,有意识的进行谈判解决冲突,这有助于大学生对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反思与领悟,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和提升。

(二)重视情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情感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对那些关涉学生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精神成长的情绪与情感品质予以正向的引导和培育。”情感教育对促进和健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提升人生命的价值,这对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物质丰富与精神提升失衡导致的人所面临的各种冲突具有重要的作用。

重视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育人价值回应了现代教育里唯智与功利化而导致的不足,能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一,大学生要摆脱对工具化和功利化的价值追求,避免陷入精致利己主义的窠臼,要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情系家国的伦理和成人之美观念,强调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鼓励利他和互惠行为的发展,增进亲社会倾向性发展。第二,在学习中要有意识的寻求课程中情感体验的线索,体会渗透于学科内容中的情感因素,重视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启发自身对社会情境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增强情感觉察、表达以及调节的能力。第三,注重学生责任意识,幸福感等精神层面的提升。在价值观多元的今天,要有意识的从社会意义与价值来衡量未来的社会定位,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分功利和名利与人生追求的边界,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学会适应和选择,提高修养。

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生成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应学会有意识的思考个人的人生追求,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积极的感受和思考,充分认识自己对自身、群己等问题的情感反应,认识和管理情绪,积极的制定和达到目标,欣赏别人的优点,建立和保持支持性的关系,做出负责任的决定,为自己的良好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三)构建民主、尊重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不可避免的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大学相对封闭的校园管理强调秩序和结构,学校规章制度过于强调管理和管制的功能约束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过度干预学生的校园生活。因此,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尊重的文化环境,理解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情感需要,不是一味的约束和管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构建积极、支持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只有在民主、尊重的环境里,学生才会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才能得到顺利的发展。学校管理部门也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理念,并通过贴心服务,让师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校的期待和支持。

当前部分高校片面的追求学生的考研率和就业率等,学校教师的精力也在于争取课题项目与经费,研究成果与荣誉等,过分强调绩效和科研至上的目标指向,使得教师的工作负担重,很难有时间来与学生进行指导交流。因此,要给予教师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来从事育人的工作,重视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教育,鼓励教师为学生提供友善、关怀的情感支持。第一,在学生的专业成长中,应更加重视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尊重他们的现实体验和专业兴趣,鼓励学生审慎的理性思考和自主选择,将自己人生发展的社会价值和所学专业情感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二,为学生提供尊重支持的氛围,包括对学生合理的学业期待,愿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并帮助其解决困难。为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自主体验、探索自我与社会的复杂性提供关怀和支持的环境。第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和志愿活动,拓展学生自己的视野和实践空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鼓励学生主动的表达自我,在社会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

猜你喜欢
情感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台上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