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互读

2020-11-25 20:14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春晖小学庄徐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文章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春晖小学 庄徐桦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分段式讲解”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为学生分好文章的大段落,再逐段为学生讲解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固然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很难在40 分钟的时间内去体会情感,很多时候作者的情感表达依旧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阅读积累不够,无法在短时内体会文本情感;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单一乏味,每堂语文课都是同样的“套路”,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采用文本互读的模式,打开语文课堂的新大门,为学生理解文本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互读的重要性

所谓文本互读,其实是群文阅读的一种方式,群文阅读是让学生在一节课中阅读同类型的文章,而文本互读则是更加精准的阅读,具体方法为阅读共同内容与共同主题的文本,有时候可以是一个单元之间的文本互读,有时候可以是不同单元之间的共同主题文本,这样的语文阅读课堂不再拘泥于一篇文本,而是多篇文本互相比较,其益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只教学一篇文本时,学生总会走进思维的局限性,找不到情感的突破口,当采用文本互读模式,学生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些课文有着相同的主题或是相同的情感,在一些写作手法以及表达方式上有类似的地方,此时再去体会情感,便迎刃而解,找到知识的共鸣;二是有利于积累学生的阅读量。在《课标》中要求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达到150 万字,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庞大的阅读数量,需要渗透到平时的日常阅读中,通过文本互读的形式,让学生发现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三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的学习并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而是在不断学习中学会运用语文,许多学生将学习语文当做是完成任务,不会在生活中运用,通过文本互读的模式,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找到生活与语文课堂的共鸣,这样才能够发挥语文的作用,学会观察生活,寻找阅读灵感。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互读策略

1.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

比较阅读是文本互读的常用方式,所谓比较阅读,指的是让学生阅读相同类型、相同主题或是相同作者的文章,通过对其整合,我们发现两篇或是多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并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文本。在采用比较阅读时,并不在于文本的多少,也不在于内容的长短,而是在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方式。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一个单元的主题为“老师”,老师这个耳熟能详的称呼能引起学生共鸣,这一单元所选择的内容都与老师有关,有的描写了自己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有的写毕业的时候我们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进行单元文章之间的比较阅读。在教学《明天,我们毕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解决生字词后,引导学生去纵观这一单元的其他文本,让学生思考:“从这几篇文章的课题中,你能够找到他们所描写的内容吗?他们分别写了老师什么?”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这一单元不同老师的特点,最后再回归到《明天,我们毕业》这一文中,去分析作者在刻画老师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教师在进行文本互读时,不能够拘泥于一篇文本,而是要引导学生跳出一篇文本去看单元设计,通过对四篇文章中老师的特点以及描写方法的比较来进行有效互读,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拓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加深文本印象。

2.相互补充,突破阅读教学难点

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是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能够进行比较阅读,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内容的不同为学生开展互补阅读,互补阅读指的是运用其他文本来辅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在这样的文本互读中明白较难的情感表达。

如在学习《观书有感》这首古诗时,古诗当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一直让学生难以理解,小学生社会阅历浅,对于古诗的学习总是找不到诀窍,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记叙文,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去寻找在这篇文章中描述大自然的文字。然后再引入《观书有感》这首古诗,带领学生去寻找,在朱熹先生的笔下所描写的“大自然的文字”。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难点得以突破,通过对《大自然文字》这篇文章的阅读,明白了朱熹先生笔下的“书”就是“半亩方塘”。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如何才能够突破难点?其实文本互读便能够很好给出解决方向,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善于从未知去思考,就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选择有效的文本互读方式。

3.品悟冲突,深刻理解人物形象

在讲述人物的文章中,把握人物的形象描述、性格特点是阅读的难点。针对这类文章,教师可以采用品悟冲突的方式,让学生在文本互读中找到其中的矛盾点,更好发掘人物在刻画中的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这一篇课文时,教师注意到这一单元的内容都是与战争有关的文章,在战争中有许多的矛盾与冲突,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阅读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如《半截蜡烛》与《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并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激烈,也从二战中去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当学生对文本背景有了了解后,教师找到文本的冲突点,让学生进行互读,第一次互读,了解人物对话;第二次互读,品味人物性格;第三次互读,体会人物的写作手法。这样层层推进,让学生跟随着作者的文字,去感受战争时期人们的品格。矛盾是最能激起学生共鸣的地方,教师找到这些地方,带领学生互读,发挥文本互读的功效,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总之,文本互读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创新教学模式,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项新的挑战,教师要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本,通过比较阅读、互补阅读与品悟冲突,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文本,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放屁文章
台上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