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蕾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东韩小学,山东青岛 266101)
东韩小学是由4个村联合建立的,地处城乡交界,交通便利,大量新市民子女(外来务工子女)涌入校园。近几年,新市民子女(外来务工子女)人数已占学生总数的95%以上,是典型的新市民学校。学校自1998年合校以来,始终坚持“创新·实践·发展”的思想,坚持“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办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普创新活动,在“小现象、小问题、小细节、小物件”上下功夫,特别关注新市民子女(外来务工子女)这个群体,为他们的科普素养发展提供机会和展示平台,成功创建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等八家联合颁发的山东省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学校,两次获得“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称号,两次获评“2014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活动示范单位”称号(系全市唯一)。
由于周围村庄集体拆迁,我校现在还是“废墟中的学校”,当地学生不愿入校,新市民学生今年占比达到95%,所以我们就地取材,研究垃圾,主题涉及学生手中的塑料笔芯、矿泉水瓶、糖纸、剩饭菜及其对土壤的污染等。随手可得的物品,容易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让学生从小认识垃圾对人类的影响:二年级的学生都能说出“人用完的塑料袋—垃圾桶—土里—水里—微塑料—鱼吃微塑料—人吃鱼……”这是连不到十岁的学生都能理解的道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进行垃圾分类呢?
系好新市民子女(外来务工子女)第一粒科普“扣子”的实践,是我们一直思索和探寻的问题。本文结合十几年来笔者设计、开展的环保实践活动来谈谈体会。
传达室门口有一个丢弃物品招领箱:每节体育课后,这个箱子总会爆满:校服、帽子、红领巾、马夹、羽绒服……什么衣服都有,并且长时间无人认领。很多次,家长在群里着急寻找孩子的校服,我才意识到:衣服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根本不像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么金贵,那时逢年过节人们才能有新衣……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进行节俭思想教育的选题,但如果硬生生地告知学生要勤俭节约,不大符合当前物资丰盈的社会现状。笔者想到可以结合当前的雾霾天气,让学生了解雾霾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了解衣服的碳排放,从而确立闲置衣服调查的研究主题。我们发动每个学生参加“捐旧衣献爱心”活动,但衣服不是交上来就没事了,而是自己做好数量统计,亲自称重,设计好表格,做好记录……整个过程中,学生会了解旧衣的数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环保研究,呼吁人们选择新衣时尽量选择纯棉、少化纤的材质,清洗时尽量手洗、减少机洗……认识到衣服在原材料的生长、面料的诞生、制作、成衣后,运输、销售、使用以及保养、废弃等所有环节,都可以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整个活动中,我们分年级设计了不同的研究主题。班主任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对研究主题采取招标的方式,展示自己班级的研究项目,如“闲置的旧衣去哪了”“捐旧衣献爱心我行动”“关注衣服碳排放”“衣服原料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雾霾天气”“减少碳排放从少买一件衣服开始”……在参与中,学生会遇到数学中的称重、分类统计数据、设计表格并记录等事情,但他们都会想办法去解决。
此次活动中,学生了解的物品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从小认识到地球上的每件物品不仅有使用寿命,还有环保寿命,都可以在生态循环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从思想认识上发生转变:减少雾霾,人人可为,就从穿衣的改变开始。
【案例1】
生:老师,我爷爷种的黄瓜就是好吃,市场上卖的不好吃,这是怎么回事?
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回家再问问爷爷,看看老人家的答案。
生:我早就问过了,我爷爷用的是农家肥,别人家肯定是用了化肥,所以味道不好吃。
师:对,不光是黄瓜,还有西红柿、芸豆……
【案例2】
生:垃圾桶里的垃圾去哪了?
(课堂上,有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小男孩问道。)
师:你觉得去哪里了,根据你的所学所知,先来说说……
生:去了垃圾场呗……
师:刚刚的问题提得非常好,大家回去可以查书籍、上网搜,也可咨询身边的家长、环卫工人乃至环保专家,看看我们制造的垃圾到底去哪了?
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一定要呵护好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要多鼓励他们查阅书籍、资料或调查采访来论证,而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同时,要给他们参与的活动搭建好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展示,在展示中提升自己。
笔袋里鼓鼓的全是各式各样的笔、橡皮、直尺等学习用品,教师讲桌上没有名字的这些学习用品也是一堆一堆的,一只手都握不过来,这些小物件也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例如,你的笔袋里有多少支不常用的笔?学习用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我们的每次活动都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努力在方案设计中做到以下四方面:人人参与,人人体验,人人展示,人人收获。无论学生喜欢美术、书法、数学,还是喜欢演讲,学生在活动中都可以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
自己多观察、多研究、多思考,经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学生手中的作业本、中性笔芯等在扔之前一定会思考一下:这个该扔吗?该是什么垃圾呢……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水到渠成,也就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也就根深蒂固了。
我校虽是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各项科技活动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建设的讲话精神,但95%以上的学生是新市民子女(外来务工子女),家长由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调查研究任务,学生经常瞎编乱造。这既不符合调查的严谨性,又违背了实践活动的初衷。因此,为解决青少年尤其是新市民子女(外来务工子女)科普教育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基于我校学生现状,我们设计了环保科技活动方案——“小糖纸引发的微塑料大问题”,力求每个学生真正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研究活动,真真切切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1]。科普“扣子”关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型国家的创建。面对数量巨大、课外知识较少的新市民子女(外来务工子女),从一开始就要系好科普扣子,从小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这点尤为重要。